|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来宾市系壮、汉、瑶、苗等多民族聚居地。清代象州进士郑献甫(1801—1872)现存诗文3000余首(篇),据统计,其中有42.5%直抒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怀。然而,来宾市2024年基线调查显示:青少年对郑献甫的知晓率仅38.7%,认同度不足45%,城乡认知差18个百分点,呈现出“古籍沉睡、认同断层”的特点。如何把“文献存量”转化为“认同增量”,成为来宾助力广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必答题。 一、郑献甫诗文蕴含的四大基因 通过集成费孝通“多元一体”、乌丙安“文化边界”与胡翼青“媒介化社会”等理论,创建“文本—心理—社会”三维框架,对郑献甫诗文进行TF-IDF情感计算,提取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四大文化基因: 一是共同价值观——孝忠同构。《送门人刘生归省》诗云“忠孝原非两道看”,把壮族《传扬歌》中“父母恩重”与儒家“移孝作忠”榫卯嵌合,形成“家国一体”的价值底座。 二是共同历史观——记忆再造。《宜州怀古》并置韩碑、柳碑、太史祠,打破“华夷之辨”,以“词客半蛮夷”重构跨越时空的叙事共同体。 三是共同审美观——诗画共鸣。《全州至永州》以“螺田蟹舍”“铜鼓樵歌”等壮意象嵌入汉诗格律,实现“壮体汉衣”的美学转译。 四是共同生活观——市集相亲。《象州路上口占》中“汉担盐,僮担粟,一箩一笑两相亲”,记录多民族集市“接触区”的日常交融。 四大基因互为犄角,构成来宾版“石榴籽效应”的核心密码。 二、郑献甫诗文创作的三重驱动 郑献甫诗文中蕴含的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制度压力、个体创造与情感传播的三重驱动。 制度铸形。科举制度推动郑献甫在创作中把“壮音”变“雅言”。郑献甫自述“余少操壮音,长而游庠,始学四声”。通过建立“科卷—田歌”平行语料库,发现其保留“耔、稜、圳”等壮语农事词频权重>0.35,情感极性由“口头调侃”转为“教化庄重”,负面情感词下降42%,印证了国家制度对边缘文化的“承认—赋值—再生产”机制。 个体创韵。郑献甫以汉壮声学“榫卯”促进心灵契合。他独创“三韵叠用法”——句用汉平仄、腰押壮韵、尾声拟状音,如“船尾悄悄不闻橹,船头冬冬如击鼓”,同时激活壮、汉听觉图式,堪称“文化变压器”。 情感连接。郑献甫通过多民族共祭仪式铸就心灵盟约。《铜柱叹》将马援从征服符号转为共祭对象,《武侯》诗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提炼为跨族群伦理符号,通过书院讲会、歌圩对唱等多形式传播,实现“心灵契洽”。 三、创造性转化工作的四重困境 基于象州县2024-2025年调研数据,郑献甫诗文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动能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其一,记忆断层与认同弱化的认知困境。郑献甫诗文在地方课程内容占比不足,青少年认知率低,认同度不足,城乡认知差距大。 其二,学术沉睡与资源闲置的转化困境。虽有相关研究成果,但成果转化率低,缺乏资源整合平台与有效市场化机制,相关文化产业年产值不足500万元。 其三,传统失效与青年失联的传播困境。传统展览、讲座等形式对年轻受众吸引力不足,数字年均曝光量不足5万次,文化叙事与当代生活场景脱节。 其四,链断牌弱与效低值廉的产业困境。产业布局碎片化,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仅1.5小时,二次消费率低于20%。品牌体系缺失,产业链短,以初级旅游和零售为主,附加值低,发展动能弱。 四、郑献甫诗文传承与创新模式探索 针对挑战,我们探索出“五维工程”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 种子工程——教育筑基。统编《石榴籽读本》小学漫画版、初中AI版、高中赏析版,留白页植入“来宾故事”。 土壤工程——空间赋能。改造象台书院为沉浸式体验馆,开发“诗游象州”AR小程序,游客扫码即可与“虚拟郑献甫”对歌,平仄合规率实时可视化。 阳光工程——传播破圈。举办“小谷诗词大会”校际擂台,推出“诗句盲盒”与“诗意漫游”LBS程序,把城区变为“行走的诗廊”。 产业工程——价值跃升。规划建设“小谷文化谷”,引入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旅发集团,2025—2027年拟实现综合收入5000万元,新增就业300人,形成“文化+旅游+教育+农业”融合生态圈。 保障工程——四位一体。市、县两级成立领导小组,写入《来宾市“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设立5000万元专项基金,建立“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推广”闭环,将40%资金向乡村倾斜,防范过度商业化。 五、让“石榴籽”长出“致富果”的政策前瞻 利用数据说话。按ARIMA模型预测,方案全面实施三年后,全市青少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晓率可由38%提至80%,文化旅游收入年增25%,直接带动蔗糖、稻作两大主导产业附加值提升3.2亿元。 对准政策接口。对标《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计划》,把“郑献甫文化基因解码”纳入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文化润疆”延伸项目资金。 实施理论反哺。以“声学榫卯”为切口,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民族共同体听觉符号研究”,为南方民族地区提供“可听、可视、可感”的认同范式。 做好风险防控。建立“文化转化伦理审查委员会”,对历史叙事、民族符号进行合规评估,防止“符号挪用”与“景观化”风险。 总之,郑献甫诗文不是尘封的“故纸”,而是跃动的“基因”。实践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基因表达”而非“形式移植”,贵在“双向增值”而非“单向灌输”,赢在“系统治理”而非“单点突破”。当“石榴籽效应”在来宾的每一片稻田、每一座歌圩、每一间课堂次第绽放,必将为广西乃至全国提供一条“以文化认同促乡村振兴、以共同体意识促高质量发展”的市域范例。 (覃炜嵛系中共象州县委党校咨询股股长;黄丽梅系中共象州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台办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