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党的领导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与发展优势,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以“五基三化”提升年为契机,通过乡村治理、示范引领、产业发展等领域创新实践,将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全链条,生动诠释“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红色引擎”的核心要义,为新时代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样本。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共建共治”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传统乡村治理中存在的“行政主导有余、群众参与不足”“治理手段单一、服务精准度低”等问题,本质上是治理主体与治理需求的错位。忠良乡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党建+群众自治”的治理格局,实现良好治理效能。 (一)“一组三会”与“瑶乡话谈”:重塑乡村议事协商的民主生态 乡村治理的活力在于群众的主体性。忠良乡全面推行“一组三会”管理机制,通过“板凳会”“瑶乡话谈”等贴近乡土的形式,让群众在议事决策中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数据显示,全乡通过“一组三会”研究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等事宜超110次,将群众的零散意见转化为集体共识,这种“商量着办”的治理模式,既尊重乡村社会“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又避免“决策悬浮于实际”的形式主义。从理论上看,这是对“协商民主”在乡村场域的生动实践——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载体,既保证治理方向的正确性,又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二)“积分制”与“微心愿”:构建服务与参与的双向互动机制 忠良乡推行的“党建+积分超市”,将群众参与村屯公益、环境整治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将“被动要求”转化为“主动参与”,契合“激励理论”中“正反馈强化行为”逻辑,破解“群众观望、干部包办”的治理困境。精准对接“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通过“群众微心愿,党员来实现”活动,实现105个“微心愿”,使得党员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不仅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更在“小事办实事”中强化党员与群众的情感联结,筑牢党的群众基础。 二、党建引领示范创建:以“点面融合”提升党建示范格局 示范引领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激活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党建引领下的示范创建,其核心在于通过“典型培育—经验提炼—全域推广”的逻辑,将“盆景”转化为“风景”,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忠良乡在示范创建中的实践,体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科学方法。 (一)“两点一线”与“特色示范”:打造差异化党建品牌矩阵 在已有“党建+茶旅融合”“党建+乡村旅游”等示范点基础上,忠良乡深化“两点一线”党建示范群布局,将永和村板显屯打造为“红色引擎,茶香板显”示范点,新建中山村“双助”工作站,形成“一村一特色、一线一品牌”的示范格局。既能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不同村庄依据资源禀赋(如旅游资源、产业基础)确定示范方向,又能保证示范项目的可行性,为其他村庄提供可复制的“菜单式”经验。例如,巴勒村的“党建+乡村旅游”与双合村二七屯的“党建+产业发展”,分别对应“资源型村庄”与“产业型村庄”。 (二)“代表进站”与“多元参与”:拓宽党建引领的协同维度 为整合党内与党外、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资源,形成治理合力。忠良乡中山村“双助”工作站鼓励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一创新突破“党建引领即党组织单一主导”的认知误区,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党员代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大代表履行监督建言职能,村民代表反映群众诉求,三类主体的协同参与,既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通过多元视角提升决策科学性,为示范创建注入广泛的社会力量。 三、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组织赋能”破解产业振兴瓶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党建引领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为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衔接难题,忠良乡立足本地特色,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为抓手,通过组织化手段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支部带动+模式创新”:构建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忠良乡双合村二七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流转资源,带动25户农户投入90多万元,创建中草药种植基地,获评市级中药材基地。凭借党组织的公信力,党支部充当“组织者”与“担保人”,进一步破解农户“单打独斗,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困境。从经济治理角度看,党支部的介入降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与信任成本,而“村集体经济入股+农户参与”的利益分配方式,则保证产业收益向集体与农户的双向流动,避免“富了老板、穷了老乡”的分配失衡。 (二)“抱团发展+订单农业”: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忠良乡以“党组织牵头的产业联盟为抓手”,通过党建整合乡村分散的经济资源,积极引导10个村联合入股双合茶厂,多村联合入股打破“一村一地”的地域限制,增强市场议价能力。如巴勒村推行的“合作社+工厂+农户”订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扩大产业规模,统一购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保障,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并非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优势的具体机制创新。忠良乡坚持群众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利益联结,以党建凝聚治理合力,破解“分散化”治理难题;以党建培育示范标杆,打破“均衡化”发展困境;以党建激活产业动能,弥合“小农户—大市场”的鸿沟。无论是积分制还是“微心愿”,无论是示范创建还是产业发展,无论是合作社还是产业联盟,都在表明:只有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需求,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收益、得实惠”,才能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产业特色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建引领是“红色引擎”。唯有持续深化党建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开启“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忠良新篇章。 (作者系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