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宾市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热土,40个民族的267万群众在此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篇章。        近年来,来宾市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赓续《大瑶山团结公约》精神,传承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以“五美五创”工作模式为核心抓手,从文化浸润、经济发展、社会融合等多维度发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桂中大地深深扎根,绽放出绚丽的团结之花。
 
 ▲兴宾区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千面蜂鼓万人舞民俗活动。 (资料图)         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来宾市始终将文化浸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路径,通过保护传承、创新传播、教育普及,让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光彩。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资料图)          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瑶族服饰的精美纹样、黄泥鼓的古朴纹路、古老生产用具的岁月痕迹,搭配着《大瑶山团结公约》背后的历史讲述,生动再现了大瑶山各族群众“亲密团结、共克时艰”的光辉历程。         依托珍贵的历史记忆,来宾市打造了市博物馆、桂中第一支部旧址、忻城县莫土司衙署等13个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各族群众在参观学习中触摸历史、凝聚认同。         近年来,来宾市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累计收集整理830项非遗资料,其中347项被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80人获认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编创《瑶族石牌令》《红石魂》等5部广西艺术精品;金秀瑶族自治县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一系列举措,让沉睡的民族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来宾“壮欢”山歌会在忻城县举行。(资料图)         为了让文化浸润更接地气,来宾市创新打造“永不落幕的文艺演出”、“村BA”篮球赛、“群欢”来宾山歌会等特色活动,2008年以来年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山歌会超3000场次。今年还大力开展“千面蜂鼓万人舞”、“甜美兴宾 骑聚‘蔗’里”全国自行车大赛等2000余场文化体育活动,吸引超100万人次参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架起文化认同的桥梁。 ▲甜美兴宾  骑聚“蔗”里——2024中国·兴宾自行车大赛在兴宾区凤凰镇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开赛。(资料图)         俗话说,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来宾市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全市1000多所学校实现壮锦、黄泥鼓舞等非遗课程全覆盖,8所中小学还联合新疆、西藏等边境地区学校开展“云上手拉手”活动,让青少年在文化熏陶中厚植民族情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早早发芽。         来宾市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保障,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025年5月23日,来宾“糖业大模型”Beta版正式发布。(资料图) ▲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展示大厅的来宾糖业高质量发展可视化大屏,实现了糖业监管数据可视化。(资料图)        来宾市立足资源禀赋,以蔗糖产业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率先在广西推行糖业数字化转型,并发布全国首个糖业大模型。2024/2025年榨季,全市进厂糖料蔗846.5万吨,蔗农人均种蔗收入超9800元,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预计突破150亿元。 ▲2025年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我市精选108种名特优农产品参展。(资料图)         此外,全市15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金秀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中草药产业,种植面积达19万亩;兴宾区凤凰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忻城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多元产业齐头并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经济发展的红利有效惠及各族群众。 ▲“桂中粮仓”象州县。(资料图)         在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方面,来宾市同样交出亮眼答卷——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2024年度全区后评估综合评价位列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投入56.85亿元实施桂中治旱工程,解决150万人口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推动“桂中旱片”变身“桂中粮仓”;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各族群众出行更便捷、生活更舒心;投入1亿多元推进城市社区建设,42个城市社区办公服务场所面积普遍达500平方米以上,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让“幸福来宾”的图景越绘越清晰。         来宾市坚持以“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通过空间嵌入、服务嵌入、治理嵌入,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增进情感,营造“民睦共美”的和谐氛围。         在空间与服务互嵌上,以易地搬迁为重要抓手,建立28个多民族共居集中安置点,帮助3.23万各族群众顺利融入新家园。以兴宾区来华街道新侨安置小区为例,通过完善就业扶持、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政策,让印尼归侨等群体不仅“搬得出”,更能“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深化互动,来宾市还打造了“蔗里石榴红”1+N品牌矩阵,市直部门与各县(市、区)分别推出“携手奋进·越帮越红”“蔗里清风”“金山秀水·美美与共”等特色子品牌,推动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深度互动。 ▲“甜蜜来宾”——2025年“律动八桂”广西广场舞大赛在来宾市行政中心广场圆满举行。(资料图)         今年广西三月三期间,来宾市共接待游客99.92万人次,旅游消费8.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11.5%,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         在社会治理与跨区域合作上,来宾市构建“巡防处”一体化警务机制,813个村(社区)实现“一村一辅警”“一区一警两辅”全覆盖,900余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零距离”;武宣县通挽镇乡村治理经验、金秀“四用”石牌律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建市以来,未发生因民族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民族团结筑牢安全屏障。 ▲2025年9月20日,第十二届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广西来宾举行。(资料图)         此外,来宾市积极深化跨区域合作,纵向与暨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平台,横向与江苏苏州、广东珠海等8个城市签订了共建协议。今年以来,不仅组织多批次学习交流活动,还先后承办“大瑶山90年蝶变”学术交流活动、“金山秀水·美美与共”第十二届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等活动,200余名区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来宾,探讨费孝通学术思想当代价值,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来宾市始终以文化为纽带、发展为支撑、融合为路径,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未来,全市上下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大瑶山团结公约》精神,擦亮“费孝通五上金秀大瑶山”这张金色名片,讲好来宾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来宾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