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雨天出门一身泥,现在党委统筹、政府奖补、党员带头干,硬化路通到家门口!”走在东乡镇平岭村新修的水泥路上,村民陈宝礼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喜人变化,源于东乡镇党委“党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该镇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以党建“红色引擎”破解农村公益事业“谁来建、如何管、怎样优”难题,让惠民工程落地生根。 农村公益事业要办好,党组织引领是关键。东乡镇党委从顶层设计入手,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统筹调度,及时破解规划制定、资金统筹等难题。同时,把“指挥权”下沉到村,明确村党组织在项目申报、实施、监督中的核心作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项目选什么、怎么建全由村民说了算,通过这一方式确保每一个项目都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以前怕项目选得不合心意,现在从申报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群众很放心!”一位村民感慨道。正是这种“党委牵头、支部主抓、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让东乡镇的惠民项目真正立得住、惠民生。 在东乡镇项目推进过程中,“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成了看得见的行动。项目议事阶段,党员上门当“政策宣传员”,把财政奖补政策讲明白、把群众诉求记清楚;建设阶段,党员变身“先锋示范员”,带头筹资投劳,化解难题。 平岭村公共场所硬化项目曾遇“卡壳”,少数村民对占地、筹资有顾虑,项目推进受阻。平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韦以康二话不说,第一个签字同意占地,随后带着村干部摸黑上门,用“拉家常”的方式讲政策、算“长远账”,成功打消村民的顾虑。“党员都冲在前,我们跟着干准没错!”村民们的认可,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也让“共建共享”的理念深植人心。 截至2025年,东乡镇21个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已全面铺开,381万余元预算资金精准投入,涵盖村内巷道硬化、渠道修缮、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直接惠及19个行政村1.56万余名群众。 曾经坑洼的村巷变平坦了,堵塞的灌溉渠变通畅了,闲置的空地变成了村民休闲的活动场所,一处处民生工程的落地,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在共建过程中拉近了干群距离。如今的东乡镇,一幅“党建强、项目优、乡村美、百姓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