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民生;一垄一亩,承载万家希望。在八桂大地的丰饶版图上,兴宾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长牙齿”的硬核举措,筑牢耕地保护防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防“非粮化”,让221.12万亩耕地成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3.4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化作乡村振兴的“希望田”。 旱改水:沃野焕发新颜 此前,在良塘镇北合村长岭屯800亩“旱改水”片区,黄澄澄的稻穗低垂,谷粒饱满,收割机轰鸣作业,金黄的稻浪卷入收割机仓,收割、脱粒一气呵成,粒粒稻谷尽收“囊”中。当天,兴宾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对该片区进行水稻测产。经过实割实测,这片“旱改水”早稻平均亩产量达515公斤。 曾几何时,“靠天吃饭”是兴宾区部分农田的真实写照。旱地瘠薄,产量低迷,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破局之道,在于“旱改水”的精准施策。兴宾区以“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为标准,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工程:土地平整机械轰鸣作业,土壤改良剂深层滋养,生态沟渠蜿蜒伸展,智慧灌溉系统精准调控……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昔日“望天田”蝶变为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通过“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模式,兴宾区全力推进“旱改水”项目。2024年以来,建成“旱改水”面积4.95万亩,水稻亩产最高可达700公斤以上,“兴宾粮仓”焕发出高产稳产的蓬勃生机,勾勒出“粮安天下”的壮美画卷。 复耕记:唤醒沉睡沃土 金秋时节,在寺山镇王元村甘蔗地里,粗壮的甘蔗随风摇摆,丰收在望。“这片土地有1000多亩,都是实行耕地恢复后复垦的,如今都种上了农作物。”寺山镇党委政府相关人员介绍道。曾经,这里部分耕地因种种原因出现撂荒、用途改变等情况,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寺山镇深入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推进耕地恢复工作,目前完成耕地恢复4413亩。 耕地撂荒,既浪费宝贵资源,更威胁粮食安全。唤醒“沉睡”的耕地,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关键之策。兴宾区创新撂荒地治理模式,构建“党政引领、基层联动、政策引导、产业带动”的治理体系:区四家班子领导挂点督导,基层党组织组建“耕地守护先锋队”深入田间宣讲,将耕地恢复与糖厂“退桉还蔗”惠农政策有机结合,通过全方位宣传,引导群众参与耕地保护。 针对“无人耕、无力耕”难题,兴宾区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将恢复耕地交由种植企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发展甘蔗、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种植,实现“整改一块、流转一块、种植一块、管护一块”的“四个一”目标。今年以来,全区完成耕地恢复约11万亩,让荒地重现“粮仓”生机。 织天网:科技守护良田 科技赋能,为耕地保护插上“智慧翅膀”。2024年,兴宾区通过监测系统发现疑似非农化地块1314个,涉及耕地流出面积1441.41亩。面对严峻形势,兴宾区以“零容忍”态度推进整改,截至今年9月,已完成耕地流出整改1168.66亩。 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兴宾区创新宣传方式,构建“政企合作、多方共赢”的宣传格局,通过“线上+线下”“传统+新媒体”的多元融合宣传,营造全社会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科技监管与全民参与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守良田沃土,就是守百姓饭碗;护粮食安全,就是护民生幸福。兴宾区以坚定决心、创新举措,筑牢耕地保护“铜墙铁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这片八桂大地上的希望田野,正书写着新时代“粮安天下”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