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在兴宾区桥巩镇高槐村千亩“旱改水”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整片稻田泛起粼粼金光,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满心欢喜。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稻田里,种植大户欧盛恒笑意盈盈地查看稻穗。“我们公司从2022年开始流转高槐村‘旱改水’土地,现在总共流转1000多亩。”欧盛恒介绍,水稻从耕种、管理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极大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而且,每年可种两季水稻,平均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 欧盛恒常年深耕农业,对“旱改水”的优势颇有感触:“以前零散旱地高低不平,灌溉靠天,浇水不均,庄稼收成差。现在水田平整得像擀过的面,灌排渠规整通畅,多余的水也能及时排出;稻根扎得深,秸秆壮、抗倒伏,水稻长势很好。” 谁能想到,这片沃土3年前还是种植甘蔗、玉米、大豆的零星旱地。由于旱地产出有限,还面临“非粮化”“非农化”的困境。转机始于“旱改水”工程的实施,平整土地、修建田间道路、铺设灌溉管网。经过整治,昔日的旱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优质水田。 近年来,桥巩镇以“旱改水”护粮食安全,已实施“旱改水”项目10个,覆盖文武、高槐等村,总规模2637.0025亩,新增水田2041.9亩,使“低效地”变成了“高产田”。 据悉,兴宾区以“旱改水”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耕地提质改造,让闲置、低效的旱地“活”起来,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目前,“旱改水”总面积达12.46万亩,水稻亩产最高超700公斤,“兴宾粮仓”焕发高产稳产的蓬勃生机,勾勒出“粮安天下”的壮美画卷。(何玲玲 何燕祖 韦 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