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收时节,在七洞乡社头村,一座迁江游击区纪念亭矗立在葱茏的草木间,亭前悬挂的“传承红色基因 共筑教育梦想”横幅格外醒目。一场承载着红色记忆与教育期许的“特殊典礼”即将拉开帷幕——灵泉奖学基金年度奖学金发放仪式,这是村里每年最热闹的时候。自2014年灵泉奖学基金成立以来,七洞乡社头村深挖红色文化中“重学爱才”的优良传统,让“教育兴村”的理念深植人心,为推进移风易俗注入了持久而温暖的动能。 社头村的重教传统镌刻在红色岁月的印记里。在红色文化挖掘的过程中,村民发现,革命年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村里前辈却始终怀揣“知识改变命运,人才振兴家乡”的信念,想尽办法让孩子走进课堂、用知识武装头脑。这份融入红色基因的“崇文重教”精神,成为社头村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 “当时村‘两委’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成立奖学基金,大伙立即响应!”回忆起2014年的场景,社头村村民韦棉文仍记忆犹新。老党员们率先捐出积蓄,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微信转账、托人代捐等方式给予支持,短短几天便筹得“第一笔家底”。灵泉奖学基金就此诞生,成了延续红色重教传统的鲜活载体。 基金为何取名“灵泉”?这里头藏着社头村人的巧思——既关联着滋养了世代村民的清泉,又寓意“知识如泉水般滋养人才成长”。这一命名,让红色文化中“重学爱才”的内核有了具象化寄托,拉近了村民与基金的情感距离,强化了大家对这一教育事业的文化认同。 “基金要让村民信得过、让学子有盼头,就得有规矩、守底线。”为确保基金行稳致远,社头村从一开始就立下“硬规矩”,精心制定《灵泉奖学基金管理办法》,清晰明确奖励标准。针对高考学子,依据考入高校的不同层次划定相应奖励等级,无模糊表述、无特殊例外,每笔奖励都有章可循。这不仅让村民心里踏实,更给学子们树立了清晰的奋斗目标,激励他们在求学路上奋力前行。 规范不止于标准,更体现在流程中。灵泉奖学基金建立“村民捐赠—理事会监管—公示发放”的闭环管理机制:每年高考录取结果公布后,由老党员、村民代表、教师组成的理事会先统计应届学子考入重点本科的人数,再通过电话、村民微信群发布募捐信息;村民捐款直接转入固定账户,每笔款项都有专人登记造册;募捐结束后,理事会还会公示收支明细。 每年8月,奖学金发放仪式在社头村迁江游击区纪念亭前的灵泉边举行,获奖学子的姓名、录取院校、奖励等次会在村委会公示栏张贴一周,接受村民监督。“钱花在哪儿、奖给谁,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截至目前,灵泉奖学基金获捐1.5万多元,奖励7名优秀学子。这份“透明”不仅赢得了全村人的信任,更凝聚了人心,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基金事业中来。 基金持续运作,也让社头村乡风悄然蝶变。以往村民闲时总爱聊家长里短,如今见面话题多是“你家孩子最近成绩怎么样”“‘农家书屋’进了新书,要不要带孩子去看看”;主动给孩子买学习资料、陪孩子看书的家长多了,沉迷打牌娱乐的人少了;关心教育事业、帮衬困难学子的人多了,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少了……“重视教育”渐渐成为全村共识。 这份共识更成了社头村推进移风易俗的“助推器”。当“比成绩、比成长”替代“比排场、比阔气”,当红色文化正能量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灵泉奖学基金早已超越“奖励学子”的最初意义,延伸为“全民重教”的生动实践。它以文化浸润的方式,让社头村的移风易俗不再是“硬要求”,而是村民发自内心的“真认同”,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从红色记忆里的“重学传统”,到灵泉基金的“奖学实践”,再到全村上下的“全民重教”,社头村把红色基因与教育星火紧紧交融。在这里,“教育兴村”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根乡土的日常实践;移风易俗也不再是生硬的改变,而是乡风文明自然生长的结果。这份由红色文化滋养、由村民共同守护的教育初心,正书写着社头村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温暖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