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象州县人大始终深耕“党建引领·履职为民”工作品牌,创新推行“五百五十”工作法——以“五星联络站”筑牢根基、“百名站长上党课”凝心铸魂、“五级先锋”赋能提质、“十佳代表带富基地”驱动兴业,推动党建工作与人大履职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象州县人大先后在全区、全市人大系统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并获评全区人大代表工作先进集体,连续4年蝉联全区人大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五星联络站:筑牢“红色堡垒”,破解民生难题 “有了联络站,我们反映的问题能更快被看见、被解决。上次提议取消污水处理费,不到一个月就有了进展。”象州镇古才村村民韦天成的称赞,道出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在民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 象州县人大将党建工作纳入“五星联络站”建设核心指标,把党建实效作为“五星”评定的“硬标准”,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从“有形覆盖”向“有效引领”跨越,让为民办实事的效能持续提升。目前,全县7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均建立健全临时党支部,由支部直接指导联络站开展活动,创新构建“主题党日+代表活动”联动机制,即每季度结合代表进站履职,同步开展党建主题活动;设立“党员代表议事厅”,通过“凉亭议事、球场恳谈、树脚交流、圩日有约”等接地气的形式,全天候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让民生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以前履职多是‘完成任务’,现在有了党建引领,大家更看重‘干出实效’,从‘做没做’到‘优不优’的转变特别明显。”人大代表覃体开在履职交流会上的感慨,正是人大代表联络站党建效能的生动写照。 百场宣讲阵:唱响“惠民强音”,凝聚民心力量 “山歌一唱心花开,人大代表履职来……”马坪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前的山歌广场上,代表们用“壮欢”曲调传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台下群众听得入神,党的政策伴着悠扬山歌,悄然走进百姓心间。 为让红色教育直抵基层,象州县人大在各代表联络站组建人大代表“红色宣讲团”,启动“百名站长、主席上党课”行动。依托县内“一心两轴六基地”红色资源带,打造“室内课堂+户外基地”双轨教学模式,通过“微党课+山歌传唱”“红色故事+实地研学”等形式,面向联络站代表与选民群众开展沉浸式党课教育,推动红色教育进屯、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 此外,百丈乡依托屯鸾村3处革命古建筑,打造“红色研学”基地,通过传唱红色故事、重走革命足迹,年接待研学团队120批次、游客3万人次;大雷山文化旅游节期间,创新推出“红色研学+土特产市集”模式,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突破15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微党课+山歌传唱”等活动累计让2万余名群众接受红色教育,党的声音在村屯院落间久久回荡。 五级先锋队:激活“履职动能”,构建全域联动 “桑代表的现代农业项目,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年能挣3万多元。”罗秀镇军田村村民提起人大代表桑俊斌,心里满是感激。桑俊斌代表牵头推进的现代农业项目,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年增收3万元。 在象州县,这样的“先锋故事”还有很多:妙皇乡人大代表熊福忠的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研发出茶蓉饼、葛根饼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超百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余万元;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大满村党总支部书记高本福牵头打造的生态木耳基地,带动30户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这些成果背后,是象州县人大建立的“党建+履职”双向考评体系。象州县每年评选“履职先锋”,鼓励代表认领建言献策、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服务“五大先锋岗”,争当“石榴红五大员”,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果,比作风、比业绩、比创新”,推动党员代表在各领域争先创优。 “县人大不仅鼓励我们当先锋,还提供技术、政策和信息支持,大家拧成一股绳,工作好做多了。”妙皇乡思高村党总支部书记、市县两级人大代表覃祖珍的话,道出了代表们的共同心声。如今,“五级先锋”已从“单向发力”升级为“全域联动”,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十佳带富基地:点燃“产业引擎”,推动集群发展 走进罗秀镇军田村“设施农业+”古郡田园,农文旅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网红打卡地,还带动周边乡镇建成1000余亩设施大棚蔬菜、万亩露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象州镇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800万元,配套的净菜加工厂年加工蔬菜5万吨,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创造就业岗位200个;回龙屯150亩蔬菜大棚推行“企业运营+集体分红+农户务工”模式,让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 象州县人大立足本地优质稻、果蔬、象州茶等特色产业,鼓励党员代表牵头或联合创办致富项目,每年培育“十佳代表带富基地”,推行“行业代表+脱贫村”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确保每个基地带动50户以上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目前,全县已建成带富基地10个,形成“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的产业格局,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个带动”向“集群发展”跨越。 从象州镇的“凉亭议事”到百丈乡的“红色研学”,从“五级先锋”的履职担当到“十佳基地”的产业赋能,象州县人大“五百五十”党建工作法,正持续构建“党建引领、代表担当、群众受益”的基层治理生态圈。如今,80个代表联络站如同80个“红色枢纽”,将200余件民生诉求转化为发展动能,带动1.2万户农户增收,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田间地头扎根结果,为乡村振兴激活强劲“红色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