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负债5173万元到职工月人均收入达4120元,从破败瓦房到电梯高楼……15年间,来宾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唐国强以“归侨之子”的赤诚,带领5000余名归侨侨眷闯出一条“改革破局、民生为本、文化聚力”的振兴之路。他先后获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自治区人大代表工作先进个人”,农场更是成为全国华侨农场改革的标杆。 改革攻坚:刀刃向内,闯出发展新路 2010年,唐国强上任之初,农场已连续15年亏损,负债累累,职工矛盾频发。 “政企不分、产业单一、职工贫困,这三个‘死结’,必须同时解开!”唐国强直指问题核心,以“三融入”改革为突破口——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土地是农场的“命根子”,也是改革的第一关。面对职工对土地收回的担心和抵触,唐国强没有急于推进,而是带着“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带来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心,带领全体管理干部深入农场各生产队归侨群众家中,挨家挨户为其算好收入“补偿账”、保障“安置账”:土地收回后,农作物青苗有补偿,住房搬迁有补偿,职工按月领取生活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财政全额帮缴,户籍内人口获40平方米住房安置,非职工获25平方米三产安置。 市政府最优厚的收地拆迁安置政策,最终打消广大归侨职工群众的疑虑,纷纷支持改革、拥护改革。仅2010年上半年,市政府整体收回农场土地2.9万亩,并把农场纳入来宾市“西进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核心,昔日的农场八队耕作区变成市工业园区行政区,一队三队变成来华的中心商贸区,商业氛围日渐浓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五队七队变为美丽的教育园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来宾四中等一批院校相继建成招生,各地学子纷纷涌入,聚集的师生超4万人,文化氛围浓厚;十队十二队已变成来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福美、恒大电机、铭磊生物制药、中沛电子等一批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驻,科技创新成果转换不断增强,百亿元园区初步形成,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收地后,政府各项费用及时兑现,累计发放征地青苗补偿款4.2亿元,安置生活费3.57亿元,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保障水平逐年提升。 民生为本:“忧居”变“优居”,温暖归侨心 “不能让我们归侨一直住在瓦房里!”2015年,一场暴雨后,归侨刘阿姨的哭诉让唐国强彻夜难眠。之后,他陆续奔走,与市征地拆迁指挥部、市财政局、市工投集团、来华公司等部门和企业反复沟通联系,协调各方资源落实资金、争取政策,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2018年,1916户拆迁户喜迁新居,住上高楼。搬迁那天,印度尼西亚归侨刘玉珍在新家摆满了沙爹猪肉串、九层糕等具有印度尼西亚特色的美味小吃,10余名身着印度尼西亚传统服饰的宾客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 刘玉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激动地说:“房子宽敞明亮,还有电梯。现在,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成家立业了,外孙也上大学了;我还有退休金,日子过得舒坦快乐。” 就业是民生之本。唐国强联合广西华侨企业协会、来宾市人社局和驻园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归侨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文化聚力:筑牢精神家园,画出最大“同心圆” “归侨的心,得用文化来暖。”唐国强深知,要让归侨真正“留得住、融得进”,必须筑牢精神家园。他组建“侨胞艺术团”,邀请专业老师教舞蹈、乐器,每年举办“侨胞文化节”,让越南长裙舞、印尼皮影戏登上舞台;推动农场与东南亚侨团结对,组织侨胞加强联谊和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农场故事。 “归侨的文化,是农场的根,也是未来的桥。”在唐国强的推动下,农场建成社区侨史馆、文化长廊,以及编纂《归侨口述史》,让年轻一代记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如今的农场里,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跳着广场舞,春卷的香气混着笑声飘散——这,正是他心中最美的“同心圆”。 归侨刘婷感慨地说:“‘侨’是根,根要发新芽!我们的直播,已火到海外,我们侨胞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荣誉与担当:永不停歇的“领航者” 15年耕耘,唐国强早已荣誉等身:两次获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农场获评“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和谐侨场示范单位”。面对赞誉,他依然谦逊:“我是归侨的孩子,能为大家做点事,是本分。” 现在,55岁的唐国强依然奔走在农场一线:精心擘画农场“三产”安置小区规划,打造东南亚特色风情街区、特色小商品时尚潮流街区、大学生创业基地、文化消费、文旅融合街区……“归侨的幸福,永远在路上。” 他望向远方,眼神坚定。这位归侨“领航者”,正引领5000余名侨胞共同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