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桂中大地硕果飘香。10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的捷佳润数字果园蓝莓基地,240亩蓝莓树正值花芽期,枝叶舒展、长势喜人。基地主管戚林光没有奔波于田间,而是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屏幕上,捷佳润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大脑”平台正实时更新各项数据。 “过去巡园靠脚跑、用眼瞅,一天跑来跑去也只能看个大概。现在,AI巡园24小时不间断工作,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病虫害预警……所有数据实时汇总成报告,一目了然。”戚林光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介绍,现在“农技专家”装在口袋里,AI种果真的又聪明又省心。 这背后,是一套“智能监测+AI决策+自动化控制”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智能水肥一体化装置如同精准的“营养师”,根据AI分析结果,为每一株蓝莓量身定制“营养餐”;土谛AI小程序为土壤健康“把脉”,对病虫害管理更加从容。AI农场天气系统则像一位“先知”,提前预判气象变化,让大棚管理总能快人一步。 科技的魔力,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去年种植100多亩,是基地建成后的第一个产季(2024-2025产季),采收蓝莓80多吨,产值约400万元。”戚林光介绍,今年扩种至240亩,预计亩产1吨,总采收量可达240吨,蓝莓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在逐步打开出口市场。 数据显示,该基地不仅实现了种植管理的智能化,更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租户每户年增收近3000元,参与劳作的村民每人年收入可增加3.5万元以上。 同样的“AI场景”,也出现在由汇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导建设的象州县蔬菜智慧种植项目的园区之一——象州县军田村下那曹设施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园里。 大棚内,滴灌系统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送达作物根部;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环境的细微变化,计算机则像一位细心的“管家”,自动调控开窗、灌溉等设备。该园区种植经理陈登俊正悠闲地站在棚外,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 “通风、遮阳、补光……所有操作一部手机全搞定。”陈登俊笑着向记者展示他的“新农具”。他说,基地从2023年运营就采用了数字化管理,自动淋肥、浇水、放风,都是电脑控制,在手机上也能操作。现在,一个工人就能轻松管理几十亩地,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只是智慧种植带来的红利之一。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这里的蔬菜达到了有机标准,棚内更是探索出了多达17种栽培方式。 科技赋能下,象州县蔬菜智慧种植项目,亩均产值从1.2万元增至1.8万元,年产值突破2亿元;生产成本下降18%;优质蔬菜市场占有率提升至60%。 更值得一提的是,象州县创新性地打造了“智慧种植+加工集群+联合社运营”的三链协同模式,将分散的小农户紧密地联结到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实现了“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园区产出的高品质红彩椒等蔬菜,不仅供应给当地的机关食堂、中小学和幼儿园,还端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销往全国各地。”陈登俊说。 哈密瓜种植大棚里格外热闹,游客忙着采摘新鲜瓜果;一辆9.6米长的货车装满3万多斤哈密瓜,即将发往全国。田间的丰收喜悦,正借着数字化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蓝莓园的AI巡园到蔬菜大棚的手机控温,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来宾农业的模样。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不仅开启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