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市之初,来宾四处都是工地,彭奔就在这样的工地里摄影,这是他拍摄的一组来宾高速路口的变迁图。

摄于2009年6月。

摄于2010年10月。

摄于2017年11月。

刘先植拍摄的迎宾广场的“前世今生”对比图。
在来宾有这么一群摄影人,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用光影把幸福和美好定格,如今我们再看到当年来宾的旧模样,无不感叹来宾变迁速度之惊人!今天,记者就带你认识他们其中的两位——

刘先植:
用新闻图片让全国了解来宾
他叫刘先植,60多岁的他已经退休。因为热爱摄影,30几年来,他用相机记录了来宾的成长历程。
1981年7月,刘先植从学校毕业来到来宾,在桂宝糖业上班。“当时在工厂里,我主要是写新闻,因为喜欢摄影,除了拍报纸新闻图片外,也拍了大量的来宾老照片。”刘先植说,当时他到来宾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里有一部凤凰牌老式相机。工作之余,他喜欢拿着相机在来宾县城和乡镇瞎逛,走遍了大街小巷和村庄,拍下了很多来宾的风土人情照片,对来宾充满了感情。30多年来,他已经拍了上万张新闻和艺术摄影作品。在那个年代,整个来宾没有几台相机,很多单位需要用图片的时候,都喜欢来找他。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到来宾县正龙乡某个村子,看见这个村正在搞‘村村通水’工程,于是我就用相机拍了这个画面。后来这张照片居然被《人民日报》采用了,我感到特别兴奋!”刘先植回想起这事,心理还是美滋滋的,因为这个“村村通水”工程让他看到了来宾的老百姓第一次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是一件大喜事,而且他幸运地用相机捕捉到这一幕,给予他莫大的鼓舞。再后来,来宾县举办首届法国狂欢节活动,那一次,他用相机又捕捉到了狂欢节的精彩画面,当天又被《人民日报》采用。那一天,来宾再一次被全国人民加深认识,刘先植激动不已。
刘先植说,摄影作品就是用一种光影来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是有感情和故事的,而他对来宾的情感,都珍藏在一张张老照片中。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全国各地都在变化发展,而我们这个年轻的来宾市,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当迅速。当初来宾县城就中南路和柳来路较好一点,在那时被人们戏称“蒙着眼睛就能从东走到西的道路”,而如今,这些道路不仅更平坦了,并且延长了。此外,维林大道、桂中大道、盘古大道、红水河大道等道路的建成,也把来宾这座城市框架拉大了;当初一座座矮小的泥房砖房,变成了如今的一栋栋高楼大厦;曾经这座走在街上让人灰头土脸的城市,现在变成了到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桂中水城……这一切,刘先植也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彭奔:
开摄影工作室记录来宾的成长
同样因为玩摄影见证来宾成长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彭奔。
彭奔是来宾市兴宾区芭莎摄影工作室的老板,今年40出头的他也算是一个阅历丰富的摄影师。“当初我开照相馆的时候,来宾还没有撤地设市,那时的来宾,目之所及大多是破旧的房子,没有高楼大厦,最高的大楼就是永固大厦,那时街道的路面破破烂烂。”彭奔说,他喜欢摄影,2001年,他在西南一路和柳来路交叉口附近开了一间简易的照相馆,当初来宾县城很小,景点也不多,为了给顾客拍出好看的照片,背景的选取地址来来去去也就迎宾广场和金海公园两个地方。
“当时来宾县城就只有一个迎宾广场,每到周末的晚上,迎宾广场的喷泉都会如期开放,很多人专程过来游玩、拍照。”彭奔回忆,在那个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照相馆还没有数码相机,照相都是用胶卷的。几乎每个周末的晚上,他都会去迎宾广场摆摊帮大家照相,三元得一张照片,五元得两张照片,很多群众纷纷前来观看喷泉,并在喷泉前拍照留念。
“那时候来宾的街上没有出租车,私家车也很少,客户要拍摄婚纱照,在店里化完妆之后,新娘就穿着一身白色婚纱坐上三马车,然后一路颠簸到金海公园取景。”彭奔想起当年那种尴尬的画面,不由得笑了。当年来宾人民公园里到处是KTV和烧烤摊,要想找一个像样的公园拍摄婚纱照,也只有金海公园了。那时候金海公园还收费,每人进入一次收费一元。尽管如此,公园里的建筑也还是比较少,风景也比较荒凉。“现在来宾的公园多了起来,景点也多了,拍照的地方更加多了。”
2002年,来宾市成立以后,城市框架逐渐拉开。不过在来宾建市后的那几年里,来宾的城北区仍旧是一片甘蔗地,这些也成为彭奔婚纱摄影的取景之地。
新兴的来宾市大力搞建设,四处是工地,为记录城市建设热火朝天的场面,只要一有时间,彭奔就背上相机,到处定格城市发展的瞬间。“当初也曾经在工地里为顾客拍照,如今他们看到那些照片,应该也会感慨来宾的巨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