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政自行车投递队伍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过去颇受欢迎的BP机,如今已难觅踪影。
“我国的通信科技发展得真快,想跟别人聊天,用微信视频通话就能实现,方便得很。”现年44岁的巫连累正在家里捣鼓他的智能手机,看到微信群里不断跳出各地朋友发来的信息,他不时露出笑容。
在乡镇邮政局从事17年邮递员工作的巫连累,见证了我国通信工具从书信、电报、固定电话、BP机、大哥大、小灵通到智能手机的升级换代。他由衷感叹:通信的变化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映射出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
路途很远 书信很慢
1994年,巫连累到原来宾县寺山邮政支局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邮递员,每天将各种书信、报刊和杂志派送到当时寺山乡的各个村委和学校。
“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蹬着单车去派送信件。”巫连累说,在那个通信方式和交通工具都比较落后的年代,将一封信邮寄到本埠只需8分钱,邮寄到外埠需要1角2分。那时候车马慢,刚寄出信件,人们就开始漫长的等待,期望对方能快点回信。
据巫连累介绍,当时乡镇邮件都是靠邮递员骑单车派送,邮件先送到乡镇上的邮电所,屯几天,攒够一定数量再集体派送。邮递员会把信件送到各个村委或学校,由村委的工作人员和老师代收,然后转交到收件人手上。地址偏远的,要一个多星期甚至半个月才能送达。“如果是包裹,收件人还必须凭包裹单和有效身份证件到乡镇上指定的邮局领取。”巫连累说。
“那时候还没有实施‘村村通’工程,我们骑着单车在黄泥路上颠簸,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泥泞不堪,但是看到别人收信后高兴的样子,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巫连累深知,薄薄的家书里藏着最真挚的情感,承载了太多的温暖。
“如果嫌书信慢,也可以选择发电报。”巫连累说,在最为紧急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到邮电局发电报。电报按字收费,两三毛钱一个字,发一次电报一般需支付几元至十几元不等。“在当时,这样的收费算是很高了,所以发电报都要求言简意赅。”
BP机盛行 “固话”普及
随着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报业务的需求量大幅下降,固定电话慢慢多了起来。在上世纪90年代,BP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时候拥有BP机的人不多,把BP机挂在腰上,出门一响,特别有面子。”巫连累说,刚开始BP机只是数字机,没有通话功能,别人呼进来只看到一串数字,收到信息后,要找固定电话回电。当时的电话费也很贵,还区分市话费和长途漫游费,有的固定电话没有开通长途漫游功能,不太方便。
“后来的BP机升级了,呼叫时,人工台的话务员会将留言转化成文字,显示在BP机上。”巫连累说,除了BP机盛行,后来市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大哥大”。“大哥大”体积庞大,很笨重,但在当时属于高级奢侈品,拥有一台“大哥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有了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当时很火的广告词,现在很多人还有印象。此外,固定电话也慢慢普及起来,不过安装费用偏高,需要上千元的初装费,而且每个月设置有最低消费标准。再后来,固定电话升级为“无绳固话”,加上小灵通、大灵通相继出现,“大哥大”被逐渐取代。“小灵通、大灵通比较小巧方便,但只能在市区使用,在乡下用不了,因为没有信号。”巫连累说。
到了1997年左右,街头开始出现一些使用IC卡拨打电话的公共电话亭,很多单位和学校也安装了公共电话亭。IC电话卡的面值不等,一般在商店里售卖。
智慧生活 触手可及
进入21世纪,传统手机、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城乡,互联网迅速发展,2G、3G、4G网络飞快提速。
由于通信工具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将书信遗忘,邮递员的业务也受到巨大影响。2010年,巫连累从寺山邮政支局辞职,在其他行业继续发展。回想起自己曾经奋战了17年的工作岗位,巫连累不由得感叹我国通信行业之巨变。
“如今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即时联系到四海八方的朋友,电话费包月随便打、数据流量任意用、随时随地看新闻,还可以网上购物,邮件和包裹实现了‘即日送达’甚至‘当日送达’,还有快递员上门收取件,真是太方便了。”巫连累说,通信科技越来越发达,大家如今享受的“零距离”智慧生活,这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从书信到微信,从BP机到手机互联网,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功能不断拓展的通讯方式,不仅给人民带来诸多便利,也为生活带来更多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