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作为新闻宣传的主阵地,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始终坚持内聚合力、外展形象,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凝聚民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使正确舆论成为发展的“推进器”,不断凝聚推动红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 一、紧扣群众需求与文化根脉,打造“乡土化”宣传新格局。近年来,红渡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新闻宣传工作与乡土文化浸润有机结合,构建有温度、有共鸣的宣传生态。一是双线触达,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利用“乡村大喇叭+移动终端”宣传方式传播红渡声音,全镇12个行政村实现广播定时播报;以微信公众号为宣传载体,借助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实现年轻群体“指尖触达”,“忻城县红渡镇人民政府”公众号获评2022年度来宾市十佳政务新媒体,形成“老幼咸宜、全域覆盖”的信息传播网。二是深挖本土资源,讲好红渡故事。立足红色文化、乐滩国家湿地公园、红水河风光、桑蚕产业等资源优势,推出《首次研学,体验满分》《六蝶蚕房“破茧成蝶”》等富有泥土气息和人性温度的报道。三是围绕中心工作,策划精准传播。2024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乡村治理等内容在镇级公众号发布原创稿件164篇、转载稿件436篇,在“来宾融媒”App发布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相关稿件101篇,单条稿件最高阅读量近9000次。同时,组织红渡镇“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开展“田间课堂”“忻风夜话”等宣传活动50余场,推动新闻宣传与群众需求深度融合。 二、紧扣机制协同与平台联动,构建“立体化”传播新矩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红渡镇坚持“内聚合力、外借东风”,推动宣传资源整合与传播效能升级,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是强化队伍共建,织密宣传网络。构建“1+N”通讯员队伍(即镇级宣传工作人员+驻村队员、协理员、文艺爱好者等),形成全域信息网,夯实基层宣传力量。二是提升业务能力,夯实宣传基础。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融合,组织镇干部外出参加培训6人次,同时邀请资深媒体人、新闻专家开展专题培训2次,打造提笔能写、举机能拍、触网会传的全媒型通讯员队伍。三是借势主流媒体,放大传播声量。依托上级媒体平台优势,“借船出海”开展高层次宣传,新华社、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等主流媒体先后到红渡镇取景拍摄;2024年以来,红渡镇相关工作经验在市级以上媒体上稿207篇。 三、紧扣舆论引导与风险防控,营造“清朗化”舆论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红渡镇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和风险防控,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一是强化舆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安排专人负责日常舆情监测,密切关注镇级公众号留言、村民微信群动态及上级媒体涉及本地的报道评论,建立舆情快速响应机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开展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媒介素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结合“圩日一条街”“戏曲进乡村”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宣讲+”工作模式,引导群众正确使用网络、拒绝传播谣言,织密宣传“教育网”。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百余场次,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三是加强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强化典型选树,六纳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持续擦亮“理论宣讲轻骑兵”“蚕大师”等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加强正面宣传,进一步激发群众正能量,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系忻城县红渡镇党委宣传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