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那么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他们或天赋异禀,或特立独行。而在我心中,有一位学生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作为“80后”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他就是我曾经班级里那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生——小东,是我早有耳闻的“刺头学生”。 小东,一个拥有明亮眼睛和灿烂笑容的男孩,但他的笑容背后,却藏着一颗不易察觉的叛逆之心。在英语课堂上,他总是最活跃也最难管理的学生。他会趁我不注意对着窗外操场的篮球架比划,校服领口歪斜,露出里面印着球星科比的黑色T恤。“今天我们学习数字和运动的英语表达。”我话音未落,就听见后排传来“嗖”的一声,纸团精准地投进垃圾桶。全班哄笑中,小东双手抱胸,得意地冲我挑眉:“老师,这算不算三分球?”我笑着举起粉笔:“三分球英文叫‘three-pointer’,不过如果你能用这个词造个句,我就给你加颗星。”他愣住了,显然没想到我会用这种方式回应。 起初,我尝试用传统的惩罚方式来纠正小东的行为,比如抄单词、写保证书,但这些方法似乎让他变得更加叛逆。我开始反思:或许,我需要换一种方式走进他的世界。于是,我决定进行一次深入的家访。小东家位于县城的边缘,一间简陋却温馨的小屋。家访中,我了解到小东的家庭背景: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陪伴他,而他在学校的不羁行为,其实是对孤独和渴望关注的一种表达。这次家访,让我看到了小东的另一面——一个渴望被理解和认可的孩子。 小东成了英语课堂上的“难题制造机”。他会在我教单词时故意拖长音调怪声跟读;把橡皮切成小块当“篮球”和同桌玩投篮游戏;作业本上的字母写得歪歪扭扭,还总在空白处画满篮球战术图。直到那天年级篮球比赛,我看到他在球场上的样子:如猎豹般灵活地运球过人,起跳投篮时手臂划出漂亮的弧线,落地后自信地和队友击掌庆祝。放学后,我抱着篮球站在操场边。小东擦着汗走过时,我举起球:“敢不敢和老师比罚球?赢了就答应你一个英语课上的条件。”他眼睛一亮:“真的?我要免写一周作业!”我笑着点头。当他连进三个罚球后,我拿出准备好的笔记本:“现在该兑现我的承诺了,但你要先回答三个问题。罚球用英语怎么说?” “Free throw!”他脱口而出,眼中满是惊喜,“我在篮球比赛解说里听过!”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我们边投篮边学英语。我教他“layup(上篮)”,他学得飞快,还主动问我“加时赛”“绝杀球”的英文表达。临走时,他挠着头说:“老师,明天……能不能再教我点?”第二天,他甚至用新学的“fast break(快攻)”“assist(助攻)”等词造了完整的句子。 我开始调整对小东的教育策略。首先,我尝试在课堂上给予他更多参与的机会,让他担任小组长,负责带领小组成员进行英语对话练习。起初,小东显得有些不自在,但渐渐地,他开始享受这种被信任和依赖的感觉,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转变。我还私下里给他布置了一些额外的英语阅读任务,并承诺,只要他按时完成,就可以获得一张球星海报。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却在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课前三分钟,轮到小东试讲英语小故事。起初他坚决拒绝,认为自己不可能在众人面前用英语讲故事。但我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超越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敢于尝试。经过多次鼓励,小东终于站上讲台。虽然他讲得略显生涩,但那份勇气和真诚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他走下讲台,迎接他的是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我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看到了小东眼中的光芒——那是自信与成长的火花。自那以后,小东彻底变了。他不再是那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而是蜕变成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尤其是在英语方面,他的进步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团队合作,并找到了自我价值,明白了努力的意义。 小东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成长的引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严厉的规则和冰冷的分数,更多的是理解、关爱和鼓励。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成为那个发现孩子闪光点的人,用耐心和智慧,帮助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如今,每当回想起与小东共度的那段时光,心中总是充满温暖与感慨。小东已经毕业了,但我相信,无论他走到哪里,那份在叛逆中觉醒的光芒,都会成为他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也将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用爱点亮他们的未来。 (作者系忻城县实验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