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暮色中的十分钟波澜
作者:黄 静    来源:来宾网-来宾教育·梦工厂    时间:2025-07-17

高考首日的一条短视频里,一位家长降下半截车窗,探身叮嘱孩子:“不会就早点出来,一会儿车多不好走,别耽误干饭。”那口吻像在嘱咐孩子去便利店买瓶酱油,而不是去赴一场重要的考试。轻松诙谐的背后,藏着令人深思的教育观。它让我想起同样暮色四合的那个周五——寄宿制校园里的十分钟,在家长与老师之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寄宿校园的时间被切割得规规矩矩。五天漫长而紧凑,周五下午便成了孩子们最盛大的节日。长廊上的炮仗花开了又谢,唯一不变的,是校门口那堵“家长墙”。

我是六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清晨,我提前进班,看孩子们揉着眼睛朗读;课间巡逻,捕捉走廊里的嬉笑与矛盾;夜里查寝,替踢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五天里,从教室到宿舍到清洁区,我的身影无处不在——只希望他们在学业上有所得,在成长中更独立、更坚韧。

那天是小升初模拟测试。作文题赫然写着:《难忘的一件事》。教室静得只剩笔尖沙沙。突然,一阵压抑的啜泣划破寂静——小军趴在桌上,泪水滴在空白的作文纸上。

“老师,我没写过,我不知道怎么写……” 那一刻,五味杂陈。寄宿生接触外界有限,作文素材匮乏,内向的小军尤甚。我蹲下身,压低声音:“运动会接力赛你掉棒了,却马上捡起继续跑,把当时的心情写下来,好吗?”他摇头,哭得更凶。放学铃响起,其他同学奔向校门,他仍对着白纸抹泪。

我看看时钟,轻声却很坚定:“小军,我们再坚持10分钟,写完一段就带你下去。”10分钟后,纸上终于出现100多字,稚嫩却真实。我快速浏览,牵着他走向校门。

校门口,小军的爸爸黑着脸。“老师,孩子寄宿五天,好不容易盼到周五,你就不能准时放人?接完他我还要去果园喷药!再这样,我投诉!”

我未及解释,他又转向小军:“下次不会写就直接说不会,收拾东西回家,别硬撑,反正你也学不了。” 夕阳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却填不满因观念差异而产生的沟壑。周五的短暂交接,本应是家校桥梁,却成了碰撞的战场。

一周后,领导请我去办公室“喝茶”。委屈的泪水瞬间决堤:清晨的早读、夜里的查寝、走廊上的纠纷调解……五天的辛劳,在一句“耽误喷药”面前土崩瓦解。

我开始思考:家长心疼孩子无可厚非,过度保护却像温柔的牢笼;老师严格要求,是对未来的负责。高考视频里那句“早出来别耽误干饭”,看似豁达,实则把“逃避”合理化。若这种心态在成长中一再被强化,孩子将来如何迎战人生更大的考场?

教育是一场漫长修行,需要家长与老师并肩。之后的日子,我依旧关注小军:课余找他谈心,鼓励他记录生活点滴。渐渐地,作文不再空白,句子虽生涩,却有了开头、过程与结尾。看到他的进步,我愈发确信:那10分钟的坚持没有错。

暮色再次漫过围墙,校门口的家长依旧翘首。愿下一个周五,我们谈论的不只是“早点回家”,还有“勇敢追梦”。唯有家校携手,才能让寄宿的孩子们在独立成长的道路上,既感受家的温度,也拥有直面风雨的铠甲。

(作者系象州县寺村中心校教师)

 
 
编辑: 王瑶
 
 
 
 
 
解放思想 创新求变 全力推动经...
2025年全区清廉民企建设提质增效...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