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中有许多瞬间值得珍藏,而那个初秋的午后,当陈梅桂第一次说出“老师的微笑真好看”时,我并未意识到,这句话会成为照亮我教师生涯的一盏明灯。 那年我刚毕业,分配到一所偏远的乡村中学。校园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每到清晨,薄雾如轻纱般萦绕在教学楼间,伴随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别有一番诗意。虽然条件简陋,但这里的孩子个个眼睛明亮,对知识充满渴望。 老校长是个慈祥的长者,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老花眼镜后的目光总是透着温暖。记得他第一次找我谈话时,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年轻人,教育事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热忱的心。”正是这份信任,让我在承担语文教学之余,又接下了团委的工作。 陈梅桂就是我在这段团委工作中认识的学生。她当时读初二,担任组织部长,扎着简单的马尾辫,整个人透着灵气。每次组织活动,她都会提前到办公室,将需要的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睛,看人时总是带着笑意,像山涧的清泉,清澈见底。 那天下午,我们正在讨论“五四”青年节的文艺汇演方案。阳光透过老旧的木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一边讲解活动流程,一边微笑着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就在我详细说明每个班级的节目安排时,陈梅桂突然打断了我:“老师,你的微笑好像一个人。”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学生都好奇地望向她。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脸:“像谁?总不能说我像校长吧?”孩子们哄堂大笑。 陈梅桂却一脸认真:“真的,大家仔细看,老师微笑时像不像林志颖?特别是那两个酒窝。”她这么一说,其他学生都凑过来仔细端详,然后纷纷惊呼:“哇!真的太像了!”“尤其是笑起来的时候!” 那时年轻的我只当是孩子们的玩笑,但心里还是泛起一丝甜意。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我因工作调动到了乡下另一所中学。新的环境远没有想象中美好:班级里调皮学生多,教学压力大,同事关系复杂。最让我沮丧的是第一次月考,班级语文成绩全年级垫底。那段时间,我整天板着脸,上课来,下课走,仿佛一切都失去了色彩。 直到那个叫杨魁生的男生递给我一张纸条。他是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平时很少发言。纸条上工整地写着:“老师,为什么你不经常笑呢?你的微笑其实很好看。多笑笑吧,老师,我们不想整天看到你扳着个苦瓜脸,那样会让我们惶惶不安,总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当晚我对着镜子,努力挤出微笑。镜中的自己看起来那么陌生——嘴角上扬,眼神却依然疲惫。哪里有什么林志颖般的魅力?但学生真诚的话语让我开始反思:作为教师,我传递的难道只有知识吗? 改变是从一个小实验开始的。第二天上课前,我特意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对每个进门的学生报以微笑。起初学生们有些惊讶,随后也回以腼腆的笑容。那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案例,课堂上不时传来笑声。下课铃响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地好。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注入更多笑容。批改作业时,我会在优秀的作业本上画个笑脸;课堂提问时,我会用鼓励的微笑迎接每个回答;甚至在走廊遇到学生,我也会主动微笑问候。渐渐地,班级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们更愿意找我谈心,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班级凝聚力也明显增强。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论文获奖、工作认可、荣誉接踵而至,更让我欣慰的是,所带的班级成为全校闻名的优秀集体。在当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上重点高中以上的学生占全校的一半。 后来,我逐渐明白:微笑从来不只是肌肉的运动,而是心灵的语言。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能穿越时空打动世人,不是因为技巧,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平和与深邃。 最美的微笑,永远源自最美的内心——那里有对教育的赤诚,对学生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用心灵微笑时,我们已经在书写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