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漏洞、“后门”等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并已成为社会难以回避的问题。网络上曾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低头玩手机。”微信、微博、人人网的出现,让不少大学生实现了虚拟化的交流。然而,其“副作用”也随即而出:上课时,大家不再专注听讲,而是低头玩手机;睡觉前,同学间少了传统“卧谈”,取而代之却是各自刷朋友圈。长此以往,同学之间交流少了,为了弥补心中的空虚,只能通过网络来寻求安慰,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旦专注地上网,就难以感知到别人的存在。另外,网络留言、评论的匿名性,给年轻人一种错觉,不管表达得好与坏,不用在乎后果。“零旁观者”的效应驱使下,很多大学生习惯使用“喷子”、“五毛”、“美分”等标签化的语言,在网络上相互谩骂,看似不可一世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实则缺乏理性地表达,只会助长网络中的戾气与对立的情绪,并无好处。
那么,拿什么来拯救大学生网络“失范”呢?
网络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扁平化不可避免,对于当下大学生群体而言,老师的权威逐渐消解,给教育带来难题。教师,不妨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转变为“生活化”的教育——讲道理也需要讲艺术。比如,可以采用学生辩论活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更加具体化,既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也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内化道德标准。
当然,解决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网络作为新兴的公共空间,除了自我约束之外,更需要他律。因而,从技术角度上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把有害的信息过滤出去。不过,这并不是目的,社会也应该为青年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以“接地气”的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帮助大学生确立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责任感。
在互联网时代,解决青少年的失范问题,单纯地“堵”并非长久之计,关键在于“疏浚”。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让青少年在网络中不仅学会说理,也要学会在互联网上良性的“互动”,在磨合中达成新的社会契约,实现新的社会信任,最终让网络释放出育人功能。如此,网络才不至于“闹心”,青少年与网络也能相伴成长。(章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本网同题其他观点:
@中国政法大学 郑小芹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已不再是防止网络诈骗、清理病毒和插件那么简单。个人数据保护必须引起重视,否则我们将无隐私可言。如何规范个人数据的使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被遗忘权”模式,即任何公民都可以在其个人数据不再需要时提出删除的要求。互联网并不能理所当然地把我们变成透明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也有权选择“被遗忘”,拒绝被互联网监视和“绑架”。
@福建师范大学 林旻煜 “谎言重复100篇就成了真理”,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熏陶下,青少年能独善其身?在这个人人皆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网络安全形势对于杀毒软硬件能力上的要求等技术问题也许好解决,但难解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扭曲;况且,对于涉世未深、辨识力不足的青少年来说,青少年时期接受的观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旦错误的思想观念生根发芽,其看待周遭事物就等于拿到了个锤子,则到处都是钉子。
@江西师范大学 雷彦鹏 你我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点。而你我的安全问题,一半在现实中,另一半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但是,你和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可见,只有做好宣传,才能让网民警觉到网络便利的背后还隐藏着安全问题,才能从娃娃抓起以至于影响到每个人。如此,“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才会从口号着陆;如此,才能真正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从而建立起网络强国。
@吉首大学 全琪 耍微信刷微博、游戏娱乐、聊天购物已经成为了众多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的上网常态,而层出不穷的网络骗局也会打得防备力弱的他们手足无措;如信息诈骗、二维码藏病毒、网站钓鱼等,令人防不胜防。确保网络安全不仅仅是对国家信息安全的防护,也是对网民、对青少年群体切身利益的保护。维护网络安全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也需要网民的同心同力、携手共治。
@中国农业大学 张舵 在网络安全的受害者中青少年群体占据了很大比例,不仅因为青少年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警惕性不高,还在于相关部门在网络监管上的失范和乏力。网络安全的形式一再变化,往往都是因为出现了受害者、出了问题才使得人们警惕,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过程。在网络高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网络安全的监管机制应该尽快完善成形,须有力保证呈现在每个网民眼前的是一个过滤了的、绿色环保的安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