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对现实生活一筹莫展的我,接到了广西第11期青年文学讲习班班长苏法勇的电话。他要求我写一篇关于文学创作体验和感悟的文章。
从面对电脑的那一刻起,我从残酷而痛苦的现实中跳离而出,写作让我安静而愉悦。多年来,它一直有治疗伤痛和放飞思想的特效。
从2008年开始写中短篇小说以来,我曾信心满满地努力写作过,却一直无法找到真正的突破口。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自己无法写好小说,并为此而彷徨失落。后来,我想放弃写作,觉得文学是一场无法企及的梦;觉得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凡人不需要文学。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不同的文字排列里都藏着一首歌,对文字的排列和表达依然十分喜欢。再后来,我的写作速度放慢了,用一两年的时间才写出一两篇小说或散文,文章写出后,又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一次次的修改。即便如此,自己依然觉得那些文章很烂。最后,连投稿的热情都快没了。
在2013年广西第11期青年文学讲习班的学习,让我深受感触。特别是朱山坡老师的小说讲座。他说得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小说要表达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神圣、伟大的思想。朱山坡老师勤奋学习的经历,让我钦佩不已。青年文学讲习班让我重新启动了对文学的向往。
学习回来后,我又一次跌落在现实生活里。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除了被编辑老师逼着改稿外,偶尔超脱的时候才看小说。虽然阅读和学习的时间非常少,但是小说还是让我很感动。有一天傍晚,在等孩子放学的二十分钟里,我看了短篇小说《百合》,竟一次次地落泪,为那些坚持、隐忍、残酷的现实爱情,为那些朴实无华却字字触动心灵的文字里的张力和深度。抹泪之余,我心里嗟叹:人家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感人至深的小说?人家怎么能把人生的真谛看得如此透彻?人家怎么能把小说写得那么环环相扣、去除浮华、返璞归真?看完小说,我心里那种复杂的感觉无法言表。那个二十分钟,是我近两个月来最安静也最真实的二十分钟。我的眼泪一次次流下,一半为小说一半为自己。在阅读小说的二十分钟里,我全情释放感动和感伤。文学作品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能够阅读到来自现实并超越现实的好文章,对于身处困境并竭力寻找出路的我,无疑是一剂良药。
因为喜欢文学,2003年起,我开始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并开始写作。豆腐块大的小文章一次次在《桂中日报》(今《来宾日报》)发表,鼓舞着我不停地写。后来,我想写点长一点的有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文章,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小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荆棘前路》足足写了四年。完成小说后,恰好看到《麒麟》小说专号征稿的消息,我就把它投了出去。《荆棘前路》有幸让黄少崇老师有所注意,他主动联系了我,给了我很多指导性意见,我开始了第一次对小说呕心沥血的修改。2008年底,《荆棘前路》终于发表在《麒麟》上。自那以后,我热爱上了小说写作。
写作是愉快的,但写好很难。所幸的是,在王迅老师和侯珏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的短篇小说《旅途》终于发表在2013年第10期《广西文学》内刊选粹栏目上,这是我的小说第一次刊登在正式纯文学刊物上,而且是广西最高规格的文学刊物。听到用稿消息,我悲喜交加。悲的是,写好文章,难;喜的是,我的内心又一次得到了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