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本报今日起推出“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访谈”栏目,展示各县(市、区)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的措施和行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提振精神、凝心聚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5月9日,自治区主席陈武主持召开自治区十三届人民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批准忻城县等2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作为国定深度贫困县——忻城县于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在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中排名全区倒数,忻城县还上了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黑榜”。全县绝大多数扶贫项目处于烂尾停滞状态,资金支付率很低,支付不到50%,2019年11月底就要脱贫攻坚验收。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李振品于2019年8月5日临危受命到忻城主持工作。到任后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强调脱贫摘帽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愈挫愈勇,勇往直前。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迅速扭转不利局面,确保了忻城县连续通过国务院脱贫攻坚专项督查、自治区“四合一”验收、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民建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督查以及国家第三方核验,如期脱贫摘帽。
5月13日上午,市委常委、忻城县委书记李振品在县委会客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向记者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而又励志的脱贫攻坚故事。
李振品告诉记者,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忻城县来说,产业扶贫既是重中之重,又是最难的工作。在“两不愁三保障”中,提高贫困户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李振品说,忻城作为国定深度贫困县,过去奋斗了70年,全县GDP也就是60多亿元,财政收入一年仅3亿元,少得可怜。然而,全县一年的财政支出就要30亿元,也就是说自由财力才3亿元,90%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忻城县不能再这么下去,一定要抓住经济建设中心,抓好发展第一要务。贫困地区无论条件怎么样,都要抓发展,都要抓经济建设。所以,抓经济建设就要抓产业,就要抓产业项目,没有产业项目,粗放型的产业发展肯定不是现阶段要求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抓产业建设重点放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抓扶贫产业。种桑养蚕和种草养牛养羊,要依托最新的科学技术来养蚕、养牛和养羊,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第二是依托丰富的大理石、碳酸钙资源,发展石材等产业。李振品说,在碳酸钙资源这方面,忻城县在广西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储量大,另一方面钙含量高。它可以生产特种水泥特种新材料,包括核电站用的材料,忻城都可以生产,其他地方却不能。
另外,新柳南高速公路和贺巴高速公路在忻城县境内正加快建设,这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于忻城。忻城就可以依托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布局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把全县碳酸钙和石材产业深度开发出来。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红水河。红水河素有“黄金水道”称号,但是境内的码头建设比较滞后,所以忻城如今把码头建设起来,今后做大矿山深加工,工业发展就有了一个支撑点。
去年,忻城县先后引进3家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投资都是十几二十个亿,有的投资30亿元。比如,广西义来建材有限公司在思练镇的山顶上建工业园,很少见。这个项目要投资30亿元,预计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仅税收一年就可以达到5亿元。这也是市委书记农生文一直要求抓的现代特色农业、资源深度加工。按照这个方向发展,还包括广西忻城县易斯特特种工程新材料项目、大理石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未来都会有10亿~15亿元的税收,如此一来,忻城县经济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现代化交通建起来了,忻城还要把物流、康养、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发展起来,通过聚焦产业发展,把全县的经济总量和质量提升上来。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忻城必须帮助还没有脱贫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不让一户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