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小芳在摘果。(罗松桃 摄)
雨水节气刚过,象州县水晶乡迷塘村山岭上的沙糖桔果树纷纷长出春梢,曾小芳计划在这段时间给果树施肥。天刚亮,她就带着自己组建的“护果队”指导村民管护果林。近年来,村民在她的指导下尝到了种果致富的甜头。
曾小芳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是管护果林的行家里手,还是创业老板:担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开农资店、做电商,一手助农生产,一手帮村民“带货”,带领全村一起致富。
然而,曾小芳在2016年还戴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她不等不靠,一个人到外地考察沙糖桔市场、学习种植技术,回乡承包林地种沙糖桔。政府给贫困户送来贴息贷款的好政策,让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胆识的她,大力发展沙糖桔产业。2017年,曾小芳的蜜满红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产值200万元,不仅摘下了贫困帽,还带领全村20多户贫困户脱贫。
不甘贫苦 迈出脱贫第一步
曾小芳生活在有“县尾”之称的水晶乡迷塘村,这是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村。2007年至2009年,曾小芳因家庭变故欠债20多万元,为了还债,她和丈夫留下年幼的子女外出打工,可情况未见好转。
2010年,曾小芳毅然返乡,在象州温泉附近租了四亩地种植草莓。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不到位,草莓还未收成就全死了,不仅没赚到钱,还要支付每亩400元的租金给农户。
尽管生活对曾小芳百般磨难,可她坚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变命运。看到沙糖桔的种植前景,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她于2012年独自到武汉、桂林考察市场,学习沙糖桔种植技术。2013年,学有所成的曾小芳承包迷塘村闲置的30亩土地种植沙糖桔。
可这一切并不顺利,为了护理果树,曾小芳日夜在远离村子的山上守着,这一举动并未得到丈夫及家人的支持。但曾小芳选择坚持,一个人不分昼夜在果林除草、喷药、施肥,盼着沙糖桔有好收成。
眼看沙糖桔喜获丰收,可山岭泥路坑坑洼洼,无法运出去,这可怎么办?正当曾小芳犯愁的时候,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给贫困户送来好政策。
2016年,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曾小芳争取到15万元的贴息贷款,不仅扩大了产业,还申请到3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修建一公里的产业路,解决了沙糖桔的运输问题,产品也卖出好价钱。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收获创业‘第一桶金’。”曾小芳说,她扩种26亩沙糖桔,还注册“蜜满红”商标,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与时俱进 巾帼闯荡致富路
“市场是公平竞争的,我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竞争实力。”曾小芳说。2017年3月,在驻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她成立了“蜜满红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踏实肯干的贫困户及群众种植沙糖桔,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农资服务和管理经验。
为把合作社的水果管护好,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曾小芳优先吸纳贫困户,组建10余人的护果队。每天,她带着护果队下地护果,传授先进技术,给护果队员每人每天增加100元的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水果品质和种植技术,曾小芳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村民的信任。
为跟上潮流发展电商,曾小芳还向女儿请教,组建水晶乡农村电商扶贫中心,实行电商专人管理。通过“电商+扶贫”的模式,帮助贫困户销售3车柑桔往香港等地,线下则为贫困户拉客户,出售柑桔,解决水果滞销问题。
不仅如此,曾小芳还承包果地百余亩,优先聘请贫困户看护水果。生意越做越大的曾小芳还开起了农资店,2018年,她的农资店销售总额达250多万元。
“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曾小芳经常说,她还要做大做强水晶乡水果产业,力争3~5年内让合作社再上新台阶。
争做“头雁” 引领群雁高飞
自己富不算富,曾小芳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迷塘村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党的十九大召开时,她听到了国家的号召,“要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以关怀老乡、承担社会责任为纽带,让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于是,她更坚定信心,争做一只带富乡邻的“领头雁”。
为此,曾小芳经常到果林传授护果技术,她的迷塘村水果合作社成了“夜间农文化”传播地,村民都爱到合作社听她授课。
2017年,在曾小芳的帮助下,新村村、迷塘村2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她所在的迷塘村于2017年顺利实现整村脱贫目标。曾小芳经营的农资店,除了给贫困户免费赊账肥料,还聘请贫困户做长期装卸工,迷塘村4户贫困家庭因此找到工作,增加收入。
如今,曾小芳的合作社吸纳社员150多人,种植的柑桔面积达1000多亩。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磨炼,曾小芳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蜕变为一个小有资产的创业女老板,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她的奋斗之路,激励着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