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原荣给鸡舍消毒。(张钰 摄)
一手搀起跛脚妻子,一手牵着年幼的孩子,他用弯曲的脊梁驮起生活重担和脱贫梦想——他就是武宣县上堂村脱贫户陆原荣。
患病致残、因残致穷、穷医复疾,所有不幸加之身上,并恶性循环,成了陆原荣前半生的噩梦。幸而遇上国家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让他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他暗自与命运较量,凭借乐观心态、利好政策和勤劳双手,最终改变了命运。
自立自强育希望
陆原荣现年46岁,来自武宣县禄新镇上堂村。年幼即患有腰痛病,20岁因病恶化无钱医治,导致腰痛背驼,成了一名四级残疾人。
自己身患残疾,父母和兄弟也相继离世,陆原荣几乎成了孤儿,“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是他的人生写照。34岁那年,陆原荣娶了同样身患残疾的跛脚妻子石金花。从此,双残夫妻相互帮助,彼此搀扶。
由于夫妻俩都是残疾人,打工没人收,贷款投资也四处碰壁,两人靠着两亩三分田地艰难生活。面对生活的打击,陆原荣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2015年底,机会来了,举国上下全面铺开脱贫攻坚,并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县里委派帮扶干部联系贫困户,为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
穷则思变,陆原荣瞅见黑暗命运中的一道曙光。在一个夜晚,深思熟虑后的他拿起电话,打给当时远在北京学习培训的帮扶人:“我想通过养鸭脱贫致富,你能不能帮我联系贷款?”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谋幸福。千里传讯,时空见证了他的坚强和乐观。
有人问陆原荣:“你们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完全可以靠政府兜底,为什么这么拼?”陆原荣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体面地活着。
巧用政策致富行
2015年底,陆原荣家精准识别仅得45分,被列为贫困户,可享受相关扶贫政策。然而,就在陆原荣计划贷款养殖家禽的时候,鉴定资料报送出了岔子,不能顺利拿到5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为争取到这笔贷款,陆原荣主动反映困难,向上争取。在帮扶人的协调帮助下,几番周折,陆原荣终于获得这笔改变命运的扶贫贷款。往后的日子里,陆原荣劳作的身影遍布山间、田里、水中。他每天晚上都陪着600只鸭子睡觉,成了名副其实的“鸭司令”。当年,陆原荣夫妇还养了3头牛,承包5亩鱼塘,种植2亩水稻、3亩玉米和2亩花生。
每天一大早,天还未亮,陆原荣就起床佝偻着身躯喂鸡鸭。吃完早餐,送小女儿去学校读书,随后牵牛上山、割草喂鱼,妻子则在家里淋菜、喂猪、洗衣服。中午,夫妻俩一起到田里给禾苗施肥,给玉米打虫,给花生锄草,直到太阳落山,两人才收工回家。
晚饭后,陆原荣亮起手电筒,到鱼塘边的简易木棚里与鸡鸭鱼作伴,通宵守夜。有一天,陆原荣干活回来天已晚,便带着晚餐到鱼塘边吃,刚吃到一半,一条大蛇突然扑过来,所幸他及时躲过。2018年,陆原荣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守夜,年夜饭都顾不上吃。
脱贫路上并非顺风顺水,但陆原荣坚信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16年,他养了200只鸡,临近过年准备出售时却遇上一场鸡疫,鸡死去一大半,损失惨重。在心灰意冷之际,帮扶人帮忙找到药方,救治剩下的鸡,让他如释重负。
2017年,陆原荣争取到危房改造补助4千元,为节省开支,他没有请工人帮忙,全凭自己驼背弯腰,一砖一瓦砌起来,可以说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知恩图报树榜样
2016年底,陆原荣一家实现脱贫。如今,一家人住上两层楼房,还买了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和电动三轮车,今年又把房子从里到外全新粉刷了一遍。这些都是陆原荣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陆原荣感慨道:“以前生活困难,我抓到半斤泥鳅都舍不得吃,要留着卖钱。现在抓到20斤都不卖,生活稳定了,不缺钱,好东西要留给家人吃。”
如今,陆原荣全家脱贫,生活越来越幸福。在全县开展的“五星励志促脱贫勤劳致富奔小康”活动中,陆原荣被评为全县脱贫示范户,由“贫困户”变为“脱贫户”乃至“小康户”。陆原荣还多次作为脱贫典型上台发言,介绍经验。
被问及自身的脱贫经验时,陆原荣坚定地说:一靠勤劳,二靠政策。“党的扶贫政策那么好,帮扶干部又用心,只要我们齐心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