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武宣县禄新镇上堂村150亩稻虾轮作养殖示范基地,刚捕捞上来的小龙虾就被抢购一空。据驻村第一书记雷敬阳介绍,上堂村2018年脱贫摘帽后,他们充分利用村里丰富的水资源发展养殖,目前特色养殖已成为该村巩固村民脱贫成果的一大产业。
二塘镇四通村驻村工作队发动群众发展种植产业,目前该村200亩辣椒和豆角已进入收获季节,平均每亩可给群众带来纯收入8000余元。“今年豆角和辣椒收成非常好,老板直接到地头来收购,有力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四通村驻村第一书记韦俏警说。
受疫情影响,通挽镇通挽村群众养殖的青头鸭滞销。了解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蒙文成向单位微信工作群发帖、通过朋友圈“带货”,帮助群众销售鸭子1000余只……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脱贫效果好,主要靠引导。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武宣通过加强驻村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关心关爱活动,多措并举压实责任,有力激发驻村工作队员干事创业热情。目前,全县选派的385名驻村工作队员正坚守岗位,成为脱贫战线上的攻坚“旗手”。
稳定驻村力量,优配一线人员。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今年内保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队伍稳定的通知》精神,该县除了对不能胜任驻村工作、因身体健康原因不能正常履职、家庭有特殊困难等情形确需轮换的工作队员,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由县委组织部审批调换外,原则上对原有驻村工作队员不作轮换调整。通过“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员,切实把素质好、能力强、作风实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确保全县“十三五”时期45个贫困村每村都有3名县级以上单位选派的工作队员、每个非贫困村有2名以上工作队员驻村工作。
开展关爱活动,激发工作热情。今年春节期间,该县积极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工作,了解驻村工作队员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乡镇还组织召开了所辖工作队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待遇落实、驻村保障等情况。全县共走访慰问工作队员389人次,送去各类慰问品、资金共10.89万元,帮助工作队员办好事实事84件。4月底,各选派单位全覆盖走访慰问工作队员家属,共办实事好事200余件,送上慰问金及物资折价7万余元,让驻村工作队员家属感受到组织和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温暖,进一步增强派驻工作队员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榜”问效督责,业务充电强能。上半年通过电话查访、现场督查等方式抽查了10个乡镇71个行政村161名工作队员,第一季度通报驻村工作获得红榜8人、黄榜25人、黑榜4人。各乡镇分队对新调整的工作队员均在系统上及时更新数据,要求全体队员要熟练掌握扶贫系统APP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并按要求做好考勤打卡。县委组织部会同县扶贫办对今年新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今年符合三种情形调换的工作队员共88人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广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驻村工作队员的职责任务和纪律要求。
注重选树典型,营造争先氛围。注重挖掘驻村干部先进典型事迹,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工作简报等媒介,陆续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及时向社会传播,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共同关注脱贫攻坚事业,关心驻村帮扶干部。今年以来,在去年年度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的驻村工作队员中,优中择优,每个乡镇选出2名驻村工作队员,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将他们的事迹进行专题报道,不断激励队员干事创业、敢于担当。
加强健康管理,保障身心健康。实施全面体检和岗前体检,为工作队员按每人600元的标准进行健康体检,购买办理驻村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每年保费230元共88550元。关爱工作队员身体健康,对因身体状况较差的工作队员,适时进行调整。加强身心健康管理,积极开展工作队员培训,县工作队管理办下沉走访座谈,了解驻村工作队员的诉求和困难,为驻村工作队员排忧解难。
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优化工作台账、开展先锋红旗活动,为驻村工作队员减负,强化责任和争先意识。把之前驻村队员需要填写的出勤记录、每日工作摘要、工作成效记录等各种材料整合为一册《工作台账》,由县管理办按人手一册统一印制,减轻队员填写各种材料的负担,便于统一管理和检查。以“脱贫攻坚先锋流动红旗”评比活动为载体,推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工作目标、责任和成效“三捆绑”的考核管理机制,激发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争做“承诺同作、工作同抓、责任同担”的合力攻坚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