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金秀瑶族黄泥鼓舞,其内涵丰富、舞姿粗犷不乏细腻,此次旅游实现了风景、文化双丰收……”来自广东省茂名市的游客李先生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古陈屯,观看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黄泥鼓舞”后高兴地说。这只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起来融入旅游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等工作理念,以传承发展为中心,通过强化保护传承、宣传引导、文旅融合等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有效助力文化旅游及经济社会发展。
保护传承 让非遗延续不止
孟夏时节,万物竞茂。在武宣县桐岭镇盘龙村,壮族翡翠鸟舞传承人罗正平利用周末时间,在传承基地套上漂亮的翡翠鸟道具,一招一式耐心地教几名小学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罗正平说。
近年来,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瑶族黄泥鼓舞、壮族织锦技艺等8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编纂出版了《来宾市民族文化遗产精选》《来宾文博》等书籍,有效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库存”起来。
同时,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评估制度及评审程序,构建科学保护体系。目前,全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38项、市级64项、县级121项,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自治区级34人、市级92人、县级141人。与此同时,我市各级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还注重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近年来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达12期,培训达1500多人次,帮助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了传承人的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结我市各民族群众情感的精神纽带,比如金秀瑶族黄泥鼓舞、兴宾师公戏、忻城壮族织锦技艺、武宣壮族翡翠鸟舞、象州壮欢、合山龙王壮族婚嫁习俗等,作为来宾人都会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负责人表示。
宣传引导 让非遗深入人心
“参观后,我对来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我市的文化更加自信,激发了对来宾更深层的爱。”在市博物馆非遗展示厅参观的陈女士感慨地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尤其是在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主题宣传展示活动。近年来,全市共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20多项,媒体报道200多次,举办展演、展示150多场,参与人数约13万人(次),受众人数约70万人(次)。同时,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如黄泥鼓舞及黄泥鼓制作、壮族织锦技艺、红糟酸制作技艺等都进了校园和社区,使更多的青少年和民众受教育。
“借助非遗传习基地,我把技艺传给学生,让他们去更好地传承创新。”正在来宾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传承基地授课的韦老师说道。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保护平台的建设,设立了金秀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了来宾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传承基地、象州县壮欢传承基地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平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
文旅融合 让非遗助力发展
“现在到莫土司衙署参观的游客,有部分是专门冲着忻城壮族织锦而来。”忻城壮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人梁恒源介绍,“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令很多游客着迷。”
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融入旅游路线规划,让游客亲近非遗、享受非遗。我市先后建立了金秀盘瑶尤绵婚俗展示山庄等5个非遗体验基地,让游客实现吃、住、玩、观看非遗表演等一条龙旅游服务,打造了金秀茶山瑶萌娃、百越织锦锦绣包等非遗商品,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带得走”的旅游产品。
同时,还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在促进居家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带动作用。
“我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不用再到外地务工,这样既有工资收入,又能照顾家人。”在金秀瑶族医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务工的贫困户金大姐说。我市还有部分像金大姐一样的贫困户,正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体验基地、非遗旅游商品车间等场所就业务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的心愿。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现实生活相融相通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以文化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我市各级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将持续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有益价值,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