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事关群众“米袋子”“菜篮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去年以来,我市持之以恒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抓产业、强基础、促改革,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向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世硬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对表各项目标任务,逐项分解细化落实,全市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预计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88.38亿元,同比增长5.6%;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72.87亿元,同比增长5%。
抓产业
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丰硕
去年11月,来宾市兴宾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成为广西首批2个通过验收的县(市、区)之一。当前,随着设施渔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山塘流水养殖初具规模,预计全市2020年水产品产量达6.23万吨,同比增长7.8%。
2020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稳产丰收,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分别达230.19万亩和71.33万吨,同比增长2.55%和3.8%。预计2020年底生猪存栏89.5万头,出栏113.85万头,全面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
这是我市狠抓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我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克难攻坚,狠抓稳粮优果保桑,加快生猪恢复生产,发展设施渔业,巩固扶贫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强基础
提升夯实农业发展动力
“丰收咯!丰收咯!”去年8月10日,兴宾区迁江镇阮云村耕地提质、旱地改造水田项目651亩水稻喜获丰收,在现场一片欢呼中,村民终于圆了旱地变良田的美梦。
当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7.089万亩,全部实现完工验收。
提升农业基础条件,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举措。去年,全市共创建各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312个,通过创建载体,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推动特色农产品提档升级。当前,来宾甘蔗、象州沙糖桔、忻城糯玉米、金秀红茶等一批优质农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打造一批集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科普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区。目前,完成5个县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项目任务并顺利通过各级验收。同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6900多万元用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及象州、忻城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条件改善,有效补齐水果蔬菜产业发展短板。
促改革
推动农村工作上台阶
去年11月,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穿越明朝·夜游纳禄大型光影艺术节”正式开幕。开幕当晚,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纳禄,尽情漫步在明朝古建筑群中,徜徉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织的时光隧道里。近年来,该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硕果累累,纳禄村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幸福村”。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市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群众生活质量更有保障。
目前,我市全面开展农村“厕所革命”,2019年启动的第一批1500座厕所完成无害化改造并通过验收,整村推进的28个行政示范村开工24个,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57%。
与此同时,我市去年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换证)赋码率达100%;共完成确权承包地365.64万亩,颁证率达99.8%。由于优异的表现,象州县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集体;合山市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典型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