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垌乡滴水屯掩映在苍翠欲滴的群山之间,溪水淙淙,鸟鸣清越。晨光初透,瑶族拉瓜嘟呜(六道木糕)制作技艺项目来宾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吉英背着背篓,带着女儿和儿媳走进大瑶山短枝六道木种植园,只见她们指尖翻飞、轻捻叶柄,墨绿色的叶片“簌簌”落入背篓。这就是“瑶族拉瓜嘟呜”的原材料——短枝六道木的叶子。 在罗吉英的记忆里,“瑶族拉瓜嘟呜”的制作启蒙源于母亲。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傍晚的餐桌有一盘香味浓郁的“瑶族拉瓜嘟呜”,便是幼年的罗吉英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也让她产生巨大的好奇心,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瑶族拉瓜嘟呜。 “我们瑶话管这叫做‘拉瓜嘟呜’,也可以叫树叶豆腐、神仙豆腐、仙草豆腐、翡翠豆腐,因为瑶寨里的老人都说,这是神仙赐的树。”罗吉英说,“拉瓜嘟呜”是瑶族世代相传的一道清凉秘味。 根据甘啟良编著的县级植物志《竹溪植物志》记载,“六道木”学名为短枝六道木,因枝干有六条沟槽而得名,是忍冬科六道木属的灌木。短枝六道木在金秀各乡镇均有,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边、沟边杂林中或灌木林中,其叶可制“神仙豆腐”供食用。 “瑶族拉瓜嘟呜”起源于明代,据说当时社会发生饥荒,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神仙垂怜众生,撒下六道木种子于大瑶山,并授人以叶做豆腐之法。瑶民感念天恩,故称其“神仙豆腐”,又名“瑶族拉瓜嘟呜”或“六道木糕”。2023年,“瑶族拉瓜嘟呜(六道木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吉英介绍说,采摘较老的叶子更利于让成品凝固。她将叶片洗净,以手揉叶、反复搓捻,绿汁渐稠成浆;再经纱布滤沥,滑腻的汁液潺潺流下;随后还需点入一勺碱性的草木灰水,静置片刻,凝固成型的豆腐如玉似珀。 “‘拉瓜嘟呜’做起来方便,吃起来爽口,经常吃还可以降火,清热排毒,是我们瑶家餐桌的一道美食。”罗吉英一边说一边将成型的豆腐划成小方块,浇上辣油蒜醋,便成了一道消暑佳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已从“吃饱吃好”升级为“吃绿色、吃健康”。借着这股“健康饮食”的东风,“瑶族拉瓜嘟呜”走出瑶寨,开始走向市场。这抹来自大瑶山的翠色,以原始而清澈的风味,讲述着一方水土对人的馈赠,也凝住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味的清凉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