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立行立改果真见效,村里被拖欠了两年多的70多万元土地租金,终于拿回来了!”这是近日,东乡镇下禄道村村民刘大叔开心地对进村回访了解巡察整改落实情况的巡察组说的一番话。 近年来,武宣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委巡察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巡察工作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靶向监督”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回应群众期盼,让巡察“利剑”成为守护民生福祉的“暖心剑”。 聚焦痛点—— 巡察“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诉求就是巡察工作的“指南针”。武宣县创新推行“三听三查”工作法,即听群众口碑,收集群众对基层干部作风、惠民政策落实的真实评价;听“两代表一委员”建议,梳理民生领域共性问题;听职能部门反馈,掌握群众信访集中的领域和环节;以及查找政策文件、对照惠民政策清单,排查执行偏差;查项目台账,紧盯民生工程资金使用、进度质量;查信访记录,筛选重复投诉、久拖不决的“钉子案”。 “白天水压不足,晚上经常停水,洗菜、做饭都得囤水,夏天更是难熬。”2024年,某乡镇村民向县委巡察组反馈情况,当地3个行政村的饮水工程因管道老化、水泵故障等问题,数百名村民遭遇“用水难”。巡察组立即督促当地党委立行立改,并协调水利部门争取资金,更换老旧管道、新增2台抽水泵,仅用1个月就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题。 破解难点—— “清单式整改”倒逼责任落实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武宣县坚持“巡察—整改—治理”闭环工作机制,对巡察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和时限,确保每个问题有回音、见实效。 “虽然我的官司打赢了,可诉讼费申请退费那么久了都没影儿,法院的门槛都快被我踏破了……”电话那头,韦先生的声音里满是焦急和无奈。这是县委巡察组进驻县人民法院开展巡察后接到的众多群众反馈问题其中之一。 巡察组通过“巡察热线”、走访调研、查阅资料等方式,发现诉讼费“退费难、退费慢”问题尤为突出。在查清事实后,巡察组迅速将入驻以来接受的来信、来电、来访以及走访情况进行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及时与县人民法院党组主要负责人面对面沟通。 期间,巡察组全程跟踪督办,切实督促县人民法院党组对“应退未退”案件逐案核清、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退费时限;优化流程,简化退费手续,推行“线上提交+主动联系”模式,减少群众跑腿;设置专人专岗,成立退费专项工作组,确保群众“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截至今年6月底,推动法院完成诉讼费退费340余件、合计94万余元,用扎实具体的巡察行动精准回应群众关切。 攻克堵点—— 联动监督打通问题“中梗阻” 民生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协调,稍有推诿,就可能形成“中梗阻”。武宣县探索施行“巡察+纪检监察+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巡审联动、巡纪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合力打通“民生堵点”。 针对部分乡镇中心小学存在“营养餐缩水”问题,如学生午餐菜品单一、分量不足,与政策要求差距较大等,巡察组联合县纪委监委、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成立专项核查组开展督导。通过查阅采购台账、实地查看食堂操作、询问学生和家长代表等方式,发现存在学校与配餐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模糊、学校对运营管理服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配餐标准“打折扣”。 “孩子正在长身体,营养餐不能‘缺斤少两’!”专项核查组随即约谈县教育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和配送公司负责人,要求双方重新修订合同,规范食材采购流程与配送,明确食材种类、分量和验收标准;督促县教育体育局建立“校领导陪餐”“家长监督岗”制度,每周公示菜单和采购价格,并持续加强对中小学校运营管理服务的监管,切实保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和身心健康。 今年3月以来,全县各中小学校陆续开展“家长代表实地考察后厨”活动,现场解答食材采购、加工流程等问题,家长满意度极大提升。5月下旬,上级督查指出尚有32所学校学生供餐形式为企业供餐(冷食)问题,通过立行立改;截至6月初,26所学校已完成“冷改热”问题。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好的政绩。巡察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县委巡察组主要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全县已开展八轮巡察,推动解决民生问题260余个,整改民生领域问题150余件,推动建立健全制度50多项,民生工程满意度获得极大提升。 从解决“喝水难”“退款难”“上学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武宣县坚持以巡察工作为抓手,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风向标”,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下一步,该县将继续深化巡察为民理念,聚焦民生领域新问题新挑战,以更精准的监督、更有力的整改,让巡察“利剑”始终护航民生福祉,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武宣提供坚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