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用声音唤醒侨乡记忆

——兴宾区来华街道侨区讲解员小记

作者:韦江琴 兰姿妮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5-18

“‘Selamat pagi’,我刚才说的是马来语,是上午好的意思。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新侨社区指导工作!我是本次的讲解员刘涛……”近日,在兴宾区来华街道新侨社区,讲解员刘涛用生动的语言,为来访者解开展厅内华侨印迹背后的文化密码。如今,像刘涛这样的讲解员在来华街道还有很多,他们用专业讲解和真挚情感,让沉睡的华侨历史记忆鲜活呈现,成为侨胞故事的“移动传播站”。

深耕本土特色

化身侨区文化传播者

来华街道是来宾市归国侨胞侨眷最多的区域之一,辖区内有广西最早一批安置归难侨的来宾华侨农场,并有专门安置华侨农场人员的新侨安置小区,居住着来自印尼、印度、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和侨眷约2300人。

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来华街道新侨社区建设了“为侨服务中心”平台,将其精心打造成为侨服务工作阵地,曾获评2021—2022年全国侨联系统“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是来宾市唯一一家全国侨联系统典型选树单位;高新社区涉侨工作人大代表联系点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来宾市设立的第一个自治区级涉侨工作人大代表联系点,先后获评自治区、来宾市人大代表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来华街道各社区有“侨胞侨眷”身份的干部27名,依托优势,来华街道打造了一支了解侨史、展示侨史的“侨二代”讲解员队伍,其中包括街道领导干部、社区“两委”干部以及华侨农场干部职工等,他们用印度语、越南语、印尼语、粤语等语言生动讲述侨区历史。为了讲好侨区故事,他们扎根社区,走访侨眷家庭,翻阅尘封的族谱、档案,认真聆听老华侨口述历史,收集散落民间的传说与故事。从先辈远渡重洋的创业艰辛到回归祖国后的幸福生活,从传统节庆习俗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到海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产生的独特风情,每一处细节都被他们铭记于心。

创新讲解形式

打造讲解服务新体验

为了让讲解更具吸引力,侨区社区讲解员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打破传统“单向输出”模式,将传统讲解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实现互动式、场景化讲解,让侨区故事更具感染力。在高新社区涉侨工作人大代表联系站内,讲解员小谢身着印尼服饰,利用室内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播放《华侨故事》,展现归侨群众回归祖国、艰苦创业、改革发展、展望未来的一幅幅画面;借助音频软件,播放早期华侨远渡重洋时乘坐轮船的汽笛声,让来访者更直观感受先辈们的艰辛旅程。

同时,讲解员队伍还根据不同听众调整讲解风格。领导来访考察,他们主要介绍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成效,讲述侨区通过发展,使归侨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加殷实、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故事;面向青少年,他们采用故事化、趣味化的语言,融入互动问答、角色扮演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了解侨区文化;针对归侨侨眷子女,他们更注重情感共鸣,通过讲述家族故事、家乡变化,唤起归侨侨眷子女的思乡之情与文化认同感。

扎根社区服务

搭建文化传承新桥梁

社区讲解员不仅活跃在社区,还深入小区开展“侨文化进万家”活动,积极服务社区居民。

他们走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侨区文化讲座,分享华侨先辈爱国爱乡、艰苦奋斗的精神;走进中小学课堂,以漫画、故事接龙等形式讲述华侨奋斗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培养新一代侨区文化守护者。他们还借助社区文化节举办“侨区美食故事会”,一边制作特色侨乡糕点,一边分享美食背后的“跨国情缘”。近年来,社区讲解员累计开展公益讲解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近万人次。

侨区社区解说员是侨乡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传播者,他们用声音为笔、以情感为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书写着侨区文化的篇章,让侨区故事走出尘封的档案,走进大众的视野。随着更多基层文化传播力量的加入,侨区承载的家国情怀与开放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编辑: 陈晨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广西“清廉传家 廉润八桂”主题示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