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蒙村镇大力推进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发展,确保“土壤提质量、耕地保数量、粮食上产量”。 炎炎夏日,在蒙村镇歌朗村委屯故村科美斯水稻种植中心,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基地负责人钟开万正与技术人员查看水稻长势和虫害情况。 “我们承包了近800亩的土地,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新整治的水田从原先的零散地块变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连片农田,基础设施完善,亩产量有了显著提升。”据钟开万介绍,基地主要种植双季水稻,每年3月育秧,10月底完成双季稻收割,随后种植土豆、娃娃菜等冬季菜。“双季稻亩产2200斤左右,冬季菜每亩还能增收数千元。”钟开万感慨,规模化经营实现“一亩地当三亩用”。 蒙村镇创新“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农户以每亩500~8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获取一部分收益,还可通过基地务工实现增收。蒙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秀通表示,“土地流转+田间务工”成为农户稳定增收的“双引擎”,目前全镇已培育种植大户近10户,引入多家农业企业,形成“稻+菜”轮作等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 目前,蒙村镇已建成18个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共9700余亩农田。为确保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工程质量长效达标,该镇建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镇村”三方验收机制,每个项目质保期内由施工方维护,期满后移交镇、村管理。通过“旱改水”项目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发展高效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一步,蒙村镇将整合涉农资金,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链条服务,让“旱改水”项目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