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来宾成立全学段思政教育联盟 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来宾市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五届来宾市委第九轮巡察完成进驻 告别看病难 群众有“医”靠 来宾市举行“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暨“慈善一日捐”活动 聚智建言献良策 产业振兴开新局 赓续精神血脉 扛牢使命担当 来宾市1单位及1272名个人获全国无偿献血表彰
 
 
产业“金钥匙”打开“团结共富门”

——兴宾区打好产业振兴“组合拳”、走稳民族团结“致富路”工作扫描

作者:覃 石    来源:来宾网-兴宾新闻    时间:2025-09-22

近年来,兴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从元凌村的陆基鱼池到陶邓镇的鳗鱼养殖基地,再到黄安村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小平阳镇新三智慧农业基地……这些跃动的产业图景正成为兴宾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携手增收的日常。

多元产业拓宽“致富路”

科技赋能托起农民“转型路”。在小平阳镇新三智慧农业基地,数十个智慧大棚构筑起全天候生产体系。基地年产优质农产品可达1800万公斤,产值突破9000万元,依托联农带农机制,吸纳周边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和村集体年增收超1000万元。在这里,壮、汉、瑶等各族群众共享同一套技术标准,农户每天依照系统设定的标准化流程完成施肥、养护等作业,即可达成生产目标,传统农民加速转型为技术型产业工人。在这里,智慧农业成为了各族群众共享的“共富课堂”,科技发展的红利真正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动能。

多元增收释放土地潜力。陶邓镇144亩鳗鱼养殖基地采用“鳗鱼养殖—污水处理—蔬菜种植”的循环绿色经济模式,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鳗鱼900吨,年产值约9000万元。基地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三洲村群众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13万元,基地长期吸纳周边劳动力约30人,年人均增收3.6万元,在鳗鱼分拣、养殖池清理等特殊时期临时用工约20人,年人均增收1万元,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产业“饭碗”,日子过得更有奔头。

绿色产业激活乡村动能。元凌村现代渔业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64个陆基鱼池上方,光伏板正在将阳光转化为电能。这种“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模式让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64个鱼池年产值约1344万元,光伏矩阵年发电量达3600万千瓦时,实现渔业养殖优质高效和节能环保“双赢”。此外,项目建设增加了就业岗位,惠及周边农户128户676人,通过土地租金收入方式,推动村集体年增收达28万元,有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将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板。

产业升级释放“甜蜜红利”。在凤凰镇黄安村,经整合土地、抱团发展,2700块零散“巴掌田”变身72块高产蔗田。在合作社统一经营下,农户们携手推广脱毒种苗、水肥一体化技术,甘蔗亩产从4吨跃升至8吨,亩均增收1200元。黄安村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创新“家门口就业”模式,提供分拣收割、智能设备操作等岗位,为蔗农每月增收2000~3000元,再加上甘蔗订单和基地入股分红,真正把一根甘蔗“吃干榨尽”,让各族群众在增收路上越走越亲,共享“甜蜜红利”。

产业富民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兴宾区将产业振兴作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核心引擎,上百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点),如同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在这片大地上交相辉映,产业的纽带将壮、汉、瑶等各族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产业蓬勃发展的硕果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村集体增收的活水,反哺于乡村建设与民生福祉。例如,元凌村利用村民集资和集体资金,建设了文化广场、绘制了民族团结宣传画;陶邓镇依托产业基础,打造集工农、文旅和谐发展的特色示范带……像这样以集体经济为载体,把产业收益投入乡村公共事业,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打造特色乡村的生动实践,在兴宾区遍地开花。

当产业振兴惠及千家万户,当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切实转化为乡村变美、土地生金、农民增收的成果,“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图景正映照在兴宾人民共同守护的绿水青山间,镌刻在各族群众的心间。

 
 
编辑: 王瑶
 
 
 
 
 
多点突破促振兴 丰产增收绘新篇
同心协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金山秀水映同心 美美与共谱新篇
保障“不缺位” 关爱“有温度”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