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自治区设区市巩固衔接考核评估中获综合评价“好”等次,排全区第一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获全区会议经验交流发言;5个产业富农案例获推全球减贫案例;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9亿元,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一项项亮眼成绩,勾勒出来宾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态势。 今年以来,我市以“两着力、四持续”为发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增长、乡村产业振兴、农民持续增收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年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产保供筑根基 粮食安全有底气 走进兴宾区蒙村镇龙南村委横水村桂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早稻示范区,沉甸甸的稻穗压弯枝头,微风拂过,金黄稻浪层层起伏。7月24日,经过专家组严格测产,这片示范片早稻平均亩产达550.1公斤,较去年提升141.6公斤,核心区亩产更是突破600公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始终把保障粮食稳产保供放在首位。上半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31.39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数。耕地质量与综合产能稳步提升。恢复“非粮化”及撂荒耕地种植面积9.74万亩;推进实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63万亩;成功申报兴宾区20万亩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重要农产品稳中有升。上半年,蔬菜(含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3.3%;水果产量同比增长3.4%。全市肉类总产量增长2.54%,排全区第4位。全市生猪出栏量增长5.0%,排全区第5位;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产业升级强动能 项目招商结硕果 在稳固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市纵深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精准招商、重大项目、设施农业为抓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今年7月24日,2025年来宾市现代农业招商大会在广州市举办,现场签订来宾市兴宾区果蔬加工配送项目等农业投资项目4个,总投资额高达15.59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新签约项目7个,总投资额37.7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89%;落地项目投资完成额3.54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70.8%。一批批优质项目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统筹推进投资农业项目,总投资6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5亿元;实现竣工投产项目11个,部分投产项目4个,完成投资5.26亿元,项目建设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 设施农业扩面提质成效显著。新建成设施大棚蔬菜项目7个,新增大棚蔬菜面积824.6亩;新建成设施畜牧业养殖面积17.5万平方米,新增陆基养殖面积358亩、大水面生态渔业3679亩、稻渔综合种养1000亩。 品牌建设为产业增值添彩。截至8月底,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达10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区第三。今年,新增9个绿色有机食品,武宣哈密瓜、象州绿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此外,忻城县、忻城县思练镇分别获批建设2025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强镇。 科技赋能促转型 农民增收有保障 在忻城县,“5+1”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新生。 该模式由来宾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来宾分院)主导推广,通过集成应用5项关键技术创新,即建设高产优质桑园、推广人工饲料育小蚕、改善大蚕桑叶育环境及规范操作、开展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行机械化作业,并构建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团队,使蚕农每日劳动时间减少2小时,桑园每亩年均增效约950元,家蚕全龄饲养成活率大幅提升,病虫害发生率显著下降。 该模式在忻城县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市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的触角已延伸至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我市构建了“来宾市智慧农业系统”平台,安装智能监测设备17套;持续推动水稻机械化耕作和收割,实施病虫害飞防5.27万亩;应用《桑断梢病防治技术》使发病率由25.8%降至5%以下,桑叶增产15%。 农业创新持续突破。登记科研成果23项,攻关核心技术8项;“新三农杺智慧农业系统”入选自治区人工智能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