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城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现代化治理正以创新之姿,为乡村振兴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忻城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数字化+产业化”四维驱动模式,构建起基层治理的“忻城样本”,让搬迁群众从“住得下”迈向“住得好、能致富”。
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近日,笔者走进城关镇城南社区,党群携手共进的温馨场景映入眼帘。今年5月,党员蓝坚宁如往常一样,前往结对帮扶的潘某锋家中走访。“我们每位党员负责联系15户困难家庭,定期上门,精准帮扶。”蓝坚宁说道。在他的悉心帮助下,潘某锋妻子熟练掌握桑蚕养殖技术,家庭月收入增加2000元。 为了让政策宣传直达群众、服务响应零时差,忻城县独具匠心地构建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结对家庭”五级组织网格体系。截至目前,全县7个安置点新增党员中心户86名,覆盖搬迁群众1.2万人,真正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 在光明小区,一场关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民主协商会正在进行。“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社区、企业、政府都参与,最后定下的方案我们都满意。”居民代表韦大姐说。这是忻城县推行“135”议事协商工作法的生动实践,预计2025年10月投用的养老服务中心将惠及300名老人。 司法服务也在不断创新。大塘人民法庭创新“法庭+N”模式,联合司法所、妇联成功调解了金银花小区的一起赡养纠纷。“我们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让矛盾化解在基层。”法官谭志山介绍。该案例因调解成效显著,入选自治区家事审判典型案例。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新引擎” “以前反映问题得往社区跑,现在用手机一拍,马上有人处理,太方便啦!”思练镇鸿源社区居民莫某对“居民随手拍”小程序赞不绝口。5月10日,城南社区网格员通过“网格通”App上报消防通道堵塞问题,仅用2小时便处置完毕。升级后的数字化平台具备问题智能定位功能,路灯报修等民生问题48小时内即可解决。 更值得一提的是,忻城县整合公安、民政、医保等12个部门的数据,建成“易地搬迁大数据平台”。今年一季度,该平台精准预警32起返贫风险,帮扶率高达98%。
产业赋能:激活增收致富“动力源” 在忻城县一社区工厂内,缝纫机的“哒哒”声奏响了致富的乐章。“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钱,比外出打工强太多了!”扶贫车间工人韦秀连笑着说。2025年,全县新增3家社区工厂,带动560人就业增收,鼓起搬迁群众“钱袋子”。 忻城县深入推进搬迁群众“微菜园”工程,让搬迁群众找回乡愁。今年3月,县政府在安置点周边新增“共享菜园”150亩,采用“认领制+合作社托管”模式,3200户家庭参与其中,户均年增收3000元。鸿源社区居民蓝美珍感慨道:“每天下楼就能摘菜,既省钱又安心,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民生改善:提升群众幸福“含金量” “拿到红本本,心里踏实多了!现在小区里医院、学校、菜市场一应俱全,生活跟城里没什么两样。”金银花小区居民韦果平拿着刚领到的不动产权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5年,忻城县在安置点新建3个农贸市场、5个老年活动中心,完成不动产权证全面发放,群众满意度达96%。 “以前在山里,孩子上学要走两个小时山路,现在步行五分钟就到学校了。”思练镇鸿源社区居民蓝金花的话,道出了教育配套改善带来的便利。该社区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让搬迁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配套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康服务,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下一步,忻城县将持续深化“四维驱动”治理模式,助力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新环境,过上幸福生活。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芝州大地徐徐展开。 (张 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