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已至,象州县的街道依旧热浪滚滚。外卖员小韦送完订单后,熟门熟路地走进温泉大道旁的“工会驿站”补水、给手机充电;长途货车司机李师傅在“工会驿站”休整后,不禁感慨“有了家的温暖”……这些温馨的场景,正是象州县总工会贯彻落实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象州县现有灵活就业人员约3万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200余人。如何保障好这些“美好生活创造者和守护者”的权益,成为工会关注的重点课题。 当好“娘家人”  筑牢权益保障组织根基 近年来,象州县总工会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开展专题调研,与一线劳动者面对面交流,聚焦“怎么建、入到哪、怎么入、如何吸引”等关键问题,认真听取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实施的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各级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必须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拓宽维权服务范围,积极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当好“娘家人”,筑牢保障基石,实现“应建尽建、应入尽入”。 针对梳理出的“组织覆盖、服务延伸、纠纷化解”等关键问题清单,县总工会将权益保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工会组织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法院+工会+人社+N”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机制,将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纠纷纳入仲裁“绿色通道”。 2024年以来,全县成功调解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案件308件、司法确认289件,欠薪投诉线索实现全部清零。 织密“服务网”  让关怀“看得见、摸得着” “真没想到,我们普通司机也能加入工会组织,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广西来宾东糖石龙有限公司运输合作企业蔗运司机感慨道。2024年11月28日,象州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石龙糖厂站举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集中入会仪式,178名货车司机顺利加入工会组织。 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是工会提供维权服务的基础。在人大监督推动下,象州县着力实现工会组织“应建尽建、应入尽入”,目前已建立4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示范性区域(行业)工会联合会(基层工会),推动7130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84名灵活就业人员入会,为720名新业态劳动者购买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并保障其自主选择参加医保的权利。 此外,象州县总工会注重服务资源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精准倾斜,从技能提升、就业帮扶、阵地建设等多方面发力。2024年以来,累计组织2600余人次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企业职工、脱贫人口等参加电商直播、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1081家(次),通过招聘会、“零工市场”、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岗位1.4万个(次),助力解决招工用工难题。 拓展“服务链”  传递“驿”路同行的温暖 截至目前,象州县已建成28个“工会驿站”,形成覆盖广泛的服务网络,提供饮水、休息、应急医疗等全天候服务,累计服务超1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暖心港湾”。其中,2个站点获评“全国最美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2个站点获评“全区五星级工会驿站”,以及8个站点实现智慧化管理。 “第一次参加县里组织的疗休养,和大家一起泡温泉、参观博物馆,太幸福了!今后我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来宾市“最美快递员”胡勇军在参加象州县总工会组织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工疗休养活动后欣喜地说道。 2024年以来,象州县总工会开展系列关爱活动:慰问新业态劳动者代表2500人次,发放慰问品约41万元;为267人提供免费体检,为200多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组织91名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满1年的新业态劳动者参加疗休养;上线“夏送清凉”流动工会驿站,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即时降温与应急防暑需求,全方位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温作业安全;保障639名进城务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让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等。 从建组织、立规矩,到送技能、优服务,再到强维权、解忧愁,象州县总工会的一系列举措织密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网”。如今的“工会驿站”,不仅是劳动者的“歇脚地”,更是工会延伸服务、传递党委政府关怀的“前哨站”,成为撑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头顶那把实实在在的“暖心伞”,让他们在创造和守护美好生活的路上走得更安心、更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