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来宾市举行“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暨“慈善一日捐”活动 聚智建言献良策 产业振兴开新局 赓续精神血脉 扛牢使命担当 来宾市1单位及1272名个人获全国无偿献血表彰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非遗粉蒸鸭:来宾中元节的味觉传承
作者: 莫敦傢 谢 铭 徐圆圆    来源:    时间:2025-09-07

       灶火跃动,蒸气袅袅。农历七月十三,兴宾区七洞乡成凡村的村民陈福全、覃学文和韦建作聚到一块准备午餐,他们三人都是兴宾区粉蒸肉“非遗技艺传承人”。陈福全将精心腌制并裹粉的鸭块铺展在青翠的柊叶上,空气中弥漫着米香与鸭肉醇厚的交融气息——这是一场跨越300年的味觉传承。

     “传了几百年的手艺,可不能断。”覃学文笑着说。今年6月,七洞粉蒸肉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来宾市兴宾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元节前后,这道菜肴是七洞乡家家户户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关于粉蒸食物的起源,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在远征前为图吉利,令厨师以“蒸”代“征”,祈愿征途凯旋。厨师将肉块裹上米粉与调料蒸制,深受将士称赞,这种烹饪方法也逐渐在民间流传。

      明末清初,覃学文的先祖结识了湖北商人,学会粉蒸肉做法,之后结合本地中元节吃鸭的习俗,改良出粉蒸鸭。如今,韦建作与覃学文始终坚守这门老手艺,细心打理石磨、琢磨火候,将祖辈传下的味道稳稳接在手里、护在心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申请非遗需满足多项严格条件:必须具有至少百年的历史和三代的清晰传承脉络,同时需体现突出的历史、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反映地方特色,并能促进社区凝聚力。七洞粉蒸鸭制作技艺符合这些条件,不仅有着百年传承历史,更是七洞乡民文化认同与乡愁的寄托。

     制作七洞粉蒸鸭工序繁琐而讲究。首先将当地特产大米在铁锅中翻炒至微黄,再用石磨将炒米研磨成粉。“米粉是粉蒸鸭的灵魂。只有老磨盘,才能磨出会‘呼吸’的粉。”覃学文说,力道是磨粉的关键——太用力粉会过细,导致肉质发黏;力气太小粉则过粗,难以附着鸭皮。唯有力度恰到好处,才能蒸出肥而不腻的细腻口感。

      陈福全在案板前处理鸭子,手起刀落间,宰好的游水鸭被切成均匀小块,泛着诱人油光。他依次加入盐、生抽等调料,再撒入米粉,“得让每块肉都均匀裹上粉。”

       另一边,覃学文出门采摘新鲜柊叶。洗净后,将柊叶错落有致地垫在蒸笼底部,再把腌好的鸭肉整齐码放于其上。

     “北之江是七洞粉蒸鸭味道的根。”覃学文说道。七洞乡位于北之江上游,地下溶洞涌出的活水清冽甘甜,富含矿物质,滋养出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的七洞大米。而养在江畔的鸭子,啄食河中鱼虾小蟹,练就了一身紧实的筋肉,且毫无腥味。这一方水土所孕育的稻米与活鸭,正是成就七洞粉蒸鸭独特风味的乡土密码。

     柊叶的清香渐渐弥漫,锅盖掀开的瞬间,白色蒸气腾空而起。稻米的甘甜、鸭肉的醇厚与柊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入口时,肥而不腻、肉质紧实的口感在舌尖绽放,将这道菜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七洞乡而言,粉蒸鸭不仅是一道食物,更是文化身份的象征与情感的纽带。这道传承百年的粉蒸鸭,以最传统的手艺封存着最质朴的乡土味道,飘在七洞乡的巷陌里,飘进每个游子的梦中。它不是一道简单的菜,是老祖宗传下的“非遗技艺”,是童年灶台上的烟火记忆,是北之江水滋养的乡土情怀。与猪蹄扣、红糟酸、土司宴这些来宾美食一样,它如一条无形的线,一头系着家乡的土地,一头系着游子的心。

      蒸锅里的蒸气依旧袅袅升起,就像这份传承,从未间断——老味道在,乡愁就在,根就在。


 
 
编辑: 陈霞
 
 
 
 
 
聚智建言献良策 产业振兴开新局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磅礴民族伟力...
来宾市贸促会签发首份原产地证书
军号嘹亮·大瑶山里起烽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