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修仁支部。(航拍图) 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乡三江村庙村屯,一座点燃革命星星之火的旧址映入眼帘——这里是中共修仁支部。 在中共修仁支部旧址内,陈列着一把老旧的军号。它看似简陋,却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这把军号虽已静默,但那仿佛穿越时空的嘹亮军号声,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 “三江乡境域是广西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中共修仁支部旧址讲解员林莲莲说,抗日战争时期,在韦章平等人的带领下,三江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曾与日军浴血奋战。 1944年2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将中共修荔蒙特支一分为二,成立了中共荔蒙特支和中共修仁支部。中共修仁支部设在修仁县西园乡(今三江乡)庙村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修仁县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由韦天强任书记、韦章平任副书记。同年6月,韦天强调走,韦章平接任中共修仁支部书记。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为何这支队伍能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拨开历史的烟云,答案渐渐浮现在眼前。 1944年8月,侵华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中共桂东特派员黄嘉受中共广西省工委之命,向修仁支部传达省工委关于积极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组织武装力量与日军打游击战。 11月,在日军的凶猛攻势下,国民党军队败退至头排时炸毁国道削官桥(今二排桥),企图以此阻止日军的追击;同月,日军入侵修仁县,头排、三江沦陷。 韦章平在接到上级党组织的紧急指示后,迅速组织起当地的抗日自卫队和民兵武装,利用连绵起伏的山林地形,作为天然屏障,以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日军。 “这把军号,在寨甫村前伏击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在这次伏击日军的行动中,歼敌十余名。”林莲莲指着展柜中的军号介绍道:“别看它现在锈迹斑斑,当年可是传递过许多重要的作战指令,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日军入侵三江乡时,遭到了以韦章平为首的抗日自卫队和民兵武装力量的顽强抵抗,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三江乡中共修仁支部革命积极分子后代李继日常听老人们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抗战时期,稻香村自卫队员李景运在巡哨时,发现几个鬼子兵大摇大摆地来到陇江坳下面。当时只有他一个人,情况紧急,没时间向村里发信号。他当机立断,选好地形埋伏,架着土枪居高临下瞄准敌兵。目标进入射程时,他立即扣动扳机,击毙了一个敌人,其余的敌人慌忙逃下山去了。” “一人一枪,保卫村庄。”这个真实的故事至今仍在三江乡传颂,还有更多惊险英勇的战斗故事,如今听来仍让人热血沸腾。“当时这里涌现许多英勇的抗日事迹。”三江乡党委书记潘成告诉记者,“比如那磨屯保卫战、单枪夺回耕牛、鸟枪歼鬼子、寨甫村前伏击战、血战敌碉堡等等。” 1945年8月,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盘踞在三江乡的日军仓皇逃窜,大瑶山终于摆脱战火,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在中共修仁支部旧址,众多参观者来此追忆韦章平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时,总会在那把军号前驻足聆听它的故事。硝烟散去,山河焕新,英雄的精神已融入山河之间。革命先辈曾用鲜血和生命写下家国大义,这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照亮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