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象州县,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激励着无数人。他就是覃林生,一位用一生诠释忠诚与坚守的老兵。 战场无畏,烈火中铸就英雄勋章。1956年12月,覃林生出生在广西象州县象州镇。1976年12月,20岁的他应征入伍,成为第一二五师三七三团一营三连战士。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号角吹响,覃林生毅然奔赴前线。 在崇左坡街南侧无名高地,越军火箭弹炸响的瞬间,灼热气浪将他掀进堑壕,右脸如遭烙铁贯穿,剧痛钻心,鲜血糊住睫毛,视野一片血红。他拒绝卫生员蒙眼,嘶吼着抓起冲锋枪继续杀敌。三班长头部中弹倒地的身影,成为他永生无法磨灭的印记。他先后操起步枪、冲锋枪、机枪,用三种武器连续歼敌,28天啃干粮、喝脏水、无法更换污秽衣裤,在血色日夜里坚守阵地。最终,红旗插上无名高地,敌方战壕留下86具尸体,覃林生荣立个人一等功。 功成不居,锅炉房里深藏功与名。1981年,覃林生退伍返乡,被安置到象州县人民政府锅炉房工作。当同事发现这位每天扛煤、修管道的师傅竟是战斗英雄时,无不惊讶。面对“一等功臣怎能烧锅炉”的疑问,覃林生平静地说:“汽车轮胎的气门芯虽小,缺了它轮胎就会漏气,汽车就跑不动。咱这锅炉就是机关的气门芯。” 锅炉房夏天室温高达40℃,他的军绿色旧背心从没干透过;冬天检修管道,冰水溅身也一声不吭。二十多年里,他从未炫耀军功章。直到单位体检,医生发现他右肺有块钙化点,他才轻描淡写地说:“年轻打仗时战壕里吸多了硝烟。” 退而不休,宣讲路上播撒红色火种。“三班长牺牲前,总念叨想尝尝家乡的米饼。”2023年,广西“听老兵讲故事”决赛现场,67岁的覃林生手捧油纸包好的象州米饼深情讲述,全场千余名师生掌声雷动。 退休后,他主动加入“老兵宣讲团”。8年来,覃林生的足迹遍布象州县每一个乡镇。无论酷暑寒冬,他都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出发,车筐里装着6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的“宣讲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场宣讲的时间、地点、听众反馈,还有孩子们写下的“长大后要当解放军”的稚嫩留言。 为让宣讲接地气、有感染力,他把战斗经历凝练为“战壕干粮”“三种武器”“战地救护”等28个故事模块,在中学操场带学生匍匐前进,社区里用弹壳教具演示战场救护,企业车间结合机械原理讲武器构造……通过“分众传播+场景适配”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听过他宣讲的学生,12人考入军校,28人应征入伍;儿子覃和文接过父亲钢枪,在部队服役8年,用迷彩青春延续忠诚。 清明之约,米饼寄托跨越时空的思念。每年清明,龙州烈士陵园都会出现一个佝偻身影。覃林生带着亲手做的米饼,在每座烈士墓碑前摆上两块——这是他与三班长跨越时空的约定。从骑摩托车颠簸12小时,到儿子开车护送,400公里路程,他走了44年。 “阿强,今年象州稻谷亩产又创新高了。”“老班长,高速公路通到家乡了。”老人蹲在黄永强墓碑前,用带桂柳方言的普通话轻声诉说。2024年清明,他在陵园留言簿写下:“我们守的国,GDP突破126万亿元了;你们没来得及看的好日子,我替你们看了44年。” 覃林生家客厅,“光荣之家”牌匾与“共产党员户”标识交相辉映。墙上照片记录动人瞬间:给小学生戴军帽时眼里的笑意,烈士陵园擦拭墓碑时佝偻的背影,疫情防控卡点登记信息的认真侧脸。被问及为何深藏功名,老人指着孙子画的“爷爷是超人”简笔画说:“真正的英雄,是把名字刻在纪念碑上的年轻人。我活着,就要让他们的故事永远有人记得。” 如今,69岁的覃林生仍穿着军装走进校园。阴雨天,右脸伤疤隐隐作痛,那不仅是战争印记,更是一枚无声勋章。他从战火中走来,在平凡中坚守,用一生证明:英雄从未远离,他们化作锅炉房里的蒸汽、宣讲台上的声音、陵园墓碑前的米饼,在日常烟火中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传承英烈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