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90后”壮锦传承人兰培文: 一针一线织就“诚信人生”
作者:韦 鑫 吴海兰 刘 永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7-06

7月2日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播出的2024年“诚信之星”发布仪式上,广西壮宏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以坚守深山传承壮锦技艺、恪守诚信底线,带领乡亲以匠心织就品质,让千年壮锦绽放时代光彩的动人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嘉宾与观众。

北京的颁奖荣光还未从肩头褪去,兰培文已带着那份沉甸甸的“诚信之星”荣誉回到忻城县大山深处。7月4日,壮锦生产基地的织机声清脆依旧,这位身着壮锦服饰的“90后”传承人,指尖抚过刚下线的织锦纹样,眼神里既有载誉归来的温润,更有对脚下土地的赤诚。“奖牌是颁给壮锦的,更是给所有守着老手艺讲诚信的人。”兰培文的话语里,藏着几十年间用经纬线编织出的诚信故事。

从一句承诺到一生坚守

“壮锦的纹样里藏着壮族的历史,少一针、错一线,丢的是祖宗的脸面。”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里,挂着一幅幅兰培文亲手织造的《忻城贡锦》,细密的纹路在灯光下流转着光泽,这是他对“工艺不可减,纹样不可乱”的生动诠释。

十年前,面对姑奶奶“怕手艺失传”的忧虑,兰培文许下“我接着做”的承诺,放弃了城市白领的机会,带着5000元积蓄回到忻城。最初守着两台旧织机的日子里,他听到太多质疑:“老土的被套谁会买?”“机器织得又快又便宜,何必费这劲?”但他始终记得姑奶奶的教导:“做活儿,针脚得密,走线得齐,材料更得挑顶好的。特别是织背带,这是背着娃娃、传好几代的东西,松松垮垮哪行?每一针都要扎紧实,线要拉得匀,做出来的背带才扛得住岁月磨、经得住风雨淋。东西做得扎实、经用,人家背着心里踏实。”这番朴实的教诲,成了兰培文在困境中坚守的底气。

为让壮锦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兰培文在织机旁熬了无数个通宵。他将传统“万字纹”融入旗袍盘扣,用“回纹”装点西装口袋,还让芭比娃娃穿上壮锦小褂,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诚信之心赋予古老技艺新生命。

“有客户想定制简化版壮锦,说‘反正外人看不出来’,被我回绝了。”兰培文笑称自己“认死理”,“壮锦是民族的名片,掺不得半点假,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诚信。”

如今,他设计的壮锦时装走进了东盟时装周,传统纹样的笔记本成为高校文创爆款。“不是壮锦老了,是我们没让它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份对工艺的较真,让壮锦从大山深处的“老物件”,变成了走向世界的“新国潮”。

诚信铺就共同富裕路

“兰师傅教我们织锦,分文不收,收的货也从不压价,这样的老板打着灯笼都难找。”在广西壮宏文化有限公司,织娘莫丽正和姐妹们赶制壮锦。她的手指在织机上翻飞,动作娴熟,不像只学了两年的“新手”。

2017年脱贫攻坚关键期,当政府工作人员问兰培文能否用壮锦带动群众致富时,他脱口而出——“我一定全部教给大家”。

这不是一句空话。此后,兰培文建起培训基地,把课堂设在村头巷尾,带着织机上门教学。对于农村妇女既要顾家又想增收的需求,他创新推出“弹性工作制”,织娘可在家领料织造,成品按质论价,从不拖欠工钱。

“有一次我织错了纹样,心想这匹布肯定要作废,兰师傅却耐心教我修改,工钱一分没少。”莫丽说,靠着织锦,她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基地,像她这样的织娘有1400人,她们有的靠织锦收入盖起了新房,有的通过公益培训班掌握技术自主开店。

这份诚信经营的底气,还体现在透明的账本上。兰培文主动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台账,每一笔培训经费、每一笔订单收入都清清楚楚,“钱花在哪里,大家都看得见。”“阳光做事”的作风,让企业成为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强心剂”,带动周边5个村年增收超50万元,壮锦真正从“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投身织锦事业,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更能让壮锦技艺薪火相传。”织娘黄莫凤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正是这份对客户、对织娘的双向诚信,让忻城壮锦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产品远销欧美。

让诚信基因融入文化血脉

“壮锦美咧壮锦靓,织出诚信走四方……”傍晚的忻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传来悠扬的山歌声。作为广西“山歌王”,兰培文深谙山歌在壮族群众中的影响力。

2019年,兰培文打造“山歌+壮锦+直播”模式,直播间里从不说浮夸话,只介绍壮锦的历史、工艺和织娘的故事。“有一次直播,有网友问‘能不能便宜点,用机织冒充手织’,我当场唱了一段山歌回他——‘机织快如一阵风,手织藏着千年功,若为利润丢诚信,愧对党和老祖宗’。”他告诉记者,不少网友留言“就冲这份实在,买!”

诚信的种子,更要播撒在下一代心中。“小朋友们,今天我手上的这幅壮锦叫《凤穿牡丹锦》,现在一起来认识它。”多年来,兰培文的公益培训班走进12所中小学、30个村屯,6万余名学生和村民在穿针引线中学会了技艺,更读懂了“诚信”二字的分量。

非遗传承,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匠心与诚信。兰培文的实践证明,诚信是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密码——对工艺的诚信让技艺不失真,对从业者的诚信让产业走更远,对文化的诚信让传承有力量。

“线还在手里,承诺就不能放下。”兰培文说,要以诚信为本,让壮锦的每一根丝线都闪耀品质之光。为此,他计划筹建壮锦文化创业孵化基地,以基地为纽带,带动更多织娘投身壮锦事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共同织就壮锦文化的绚丽新图景。

 
 
编辑: 刘新勇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广西“清廉传家 廉润八桂”主题示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