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宾市兴宾区正龙乡东阳村委站江村的田野里,甘蔗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农户覃水菊站在自家地头,跟记者算起了“丰收账”:“我这块地没用牧原水肥前,化肥要花300多元,用了牧原的水肥后,化肥花费才200多元,光这一项就省了100多元。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投入减少了,甘蔗产量还从5吨/亩涨到了7吨/亩,一年下来能多赚不少咧!”覃水菊的“账本”,正是兴宾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打造“养殖—水肥—绿色农业”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的生动注脚。 9月4日,记者走进兴宾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现代化的养殖设备映入眼帘。与传统畜禽养殖场不同的是,尽管公司存栏30000余头生猪,但是这里见不到污水也闻不到臭气。“我们始终遵循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循环的原则,让每一份资源都能物尽其用。”牧原区域公司(广西)环保管理负责人常晓龙向记者介绍道。 
兴宾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航拍图)。
传统畜禽养殖中,粪污处理始终是令人头疼的“老大难”,在兴宾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这份“难题”被系统性解决方案化解于无形。该公司通过建设“养殖—水肥—绿色农业”一体化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固液分离设备将粪污精准拆分,储存池实现污染物厌氧发酵,优质水肥通过支农管网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周边甘蔗地——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让昔日的污染源摇身一变成了滋养土地的“金宝贝”。 “我们通过建设支农管网、储存池、固液分离设备等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了‘养殖—水肥—绿色农业’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公司循环经济模式已辐射周边4500余亩地、惠及 1500余人。2023—2024年度为农户减少化肥投入85吨,帮助蔗农减少投资增加收入共计121万元。”常晓龙告诉记者。 兴宾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将粪污经厌氧发酵、深度处理后,转化为富含氮、磷、钾的液态水肥和固态有机肥。其中,固态有机肥以70元/吨价格出售,同时免费建设了2万米支农管网,免费提供水肥给周边农户使用。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不仅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的难题,而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绿色养分。 为让更多农户了解和受益于这种绿色种养新模式,兴宾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在兴宾区举办“蔗王”争霸赛活动,与农户近距离交流种植经验,共同见证牧原水肥助农减投增收的成果,号召更多的蔗农参与到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中。“蔗王”争霸赛不仅展示了兴宾区繁荣发展的“甜蜜事业”,更激发了蔗农种植甘蔗的热情,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通过农技服务、还田方式优化等,对土壤、水肥中养分测定,结合作物需肥规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滴管、微喷等多种方式,在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达到减投增收、提高养分利用率的目的,帮助蔗农增产丰收,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村企共荣”。“通过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2024年公司总盈利970万元。下一步,公司将在节水、节能及碳氮减排与水肥多元化利用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肥精准协同调控,助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常晓龙表示。 从养殖场到田间地头,从粪污处理到作物丰收,兴宾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编织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画卷。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浪潮中,这种“种养结合、村企共荣”的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也为更多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