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赖村酸香飘悠悠
作者:陈德仁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4-05-05

前些年,“三月三”歌节联欢特产展销活动在北京举行,随着一股醇香沁鼻的酸味弥漫开来,挤来趋之若鹜的国内外宾客。赞不绝口之余,大家情不自禁询问酸菜的来源和配方,有的甚至查寻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及渊源。

而说起酸菜,88岁的赖国卿滔滔不绝:“老人口口相传说是1851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还分封五王,在三里灵湖大败清军,后又被清军‘长围坐战法’困在一处。太平军断了口粮,不得已在赖村和莫村一带深挖战壕、建营扎寨,一部分躲避在赖村后面的大山洞。在饿得有气无力、士气低落时,村里老人给前军将领端来一盆酸菜,‘西王’萧朝贵狼吞虎咽,直夸味香解渴,随后下令全村倾坛给兵士充饥。后来,赖村酸菜被洪秀全指定为贡品,要求地方年年进贡。”

游览赖村,100多户人口的村庄被崇山峻岭环绕,尤其是村前一望无际千亩黄沙地,抓一把能挤出肥油。这种土质培育的芥菜清脆香浓,造就名扬广西区内外的酸菜一绝。

正所谓:巍巍群山沃土孕育一方酸菜,香飘千家惠万户。

赖村孕于崇山峻岭中,祖先以种树育草造就了“绿得滴水”的生态环境。《赖氏家谱》族训有录:“原以培护阖族风水,如敢盗砍强伐者,虽一枝之微,必从重惩治。”由此可知,该村绿树蔽日,千年古樟、巨榕、枫树比比皆是林,全村饮用的泉水从几百公里远的深山老林蜿蜒渗来,经层层草根、砂石过滤后清可照人,汪汪甘美、滴滴冰凉。大自然赐予万物的造化,衍生了不屈不挠的酸菜进化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4岁的台村妹陈双燕嫁到赖村。看着祖祖辈辈种植卖相不好的芥菜想:老式方法做出来的酸菜黑不溜秋腻人,味酸不爽口,且不耐留,能不能用祖传技术加山泉水组合新一代?

她从前辈手艺“嫡传”得到启发,开始尝试升级产品的腌制。她找出几个菜坛子,用清甜的潺潺泉水浸泡晾干加盐搓好后的芥菜。历经几载失败,持续几个春秋改进,腌制的酸菜黄橙诱人,一改旧有的黝黑样,口感日趋爽脆不韧。挑到市场上不用吆喝,那自然的酸香瞬间就令人们寻味而来,且价钱不断上涨。

她逢人就说:“水好,种的芥菜自然靓。”

1995年,陈双燕建起武宣县有史以来第一栋“酸菜楼”。那高大秀丽的钢筋水泥楼与邻近的砖瓦房形成巨大的反差,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酸菜产业链。

“每亩芥菜丰产时收2000公斤,可腌制出1500多公斤酸菜。按市场批发价每公斤1块钱算,种它几亩,一年就脱贫啦!”靠着种植芥菜成功摘掉“贫帽”的村民赖承怀兴奋地说。

“2016年,我靠酸菜脱贫,现在小康了!”说起此事,村民赖民全一脸自豪。

在赖村,清澈的泉水滋润着一颗颗蓬勃向上的芥菜,推动着一家家村民用勤劳的双手“种酸脱贫”。

武宣县三里镇鲜一点水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赖伟炼发现酸菜的巨大商机后,大量从农户手里收购原料,然后进行加工,成功申请“阿赖嫂酸菜”商标包装销售。

凭借多年在外务工的经验,他发现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缸工艺一流,制坛土质好,是腌制酸菜的理想容器,便花重金批量购回,以此改善酸菜制作工艺和口感。同时,为进一步打开市场,丰富产品多样性,还指导村民对“阿赖嫂酸菜”使用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并搭建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纵眼望去,赖村千亩芥菜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合作社以“电商+贫困户”方式加工成老坛酸菜配料,供应给日新等诸多超市、酒店、餐厅,年产量200万公斤,产值600多万元。货架和饭桌上的“阿赖嫂酸菜”远近驰名,还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看中国》纪录片“一镇一品”栏目组记者的专题采访报道。

 
 
编辑: 刘新勇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广西“清廉传家 廉润八桂”主题示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