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水荡荡。天上云飘飘。
夹竹桃下站着一个绿衣童子。他转身看见我,突然笑了。火红的花在他头上烧起来,烧红了他的脸。他仍然怯怯地望着我笑。 真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文字,是从一本四十年前被我编排为“B号”的手抄本里搬到电脑上来的。当年我在牧医中专就读,和大多数有“精神饥渴”的同龄人一样,都有抄书的习惯。因为课余爱好文艺,我在学校图书馆摘抄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抄写,一些富有佳词妙句的书籍及其作者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比如上文,抄自散文集《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作者聂华苓。但当时,我对其知之甚少。 直到七年后,看了1989年7月号的《文汇月刊》,我才了解得多一些。此刊的封面人物,正是聂华苓。刊中有作家剪影栏目对她的专访文章——《她活过三辈子》。文中介绍,聂华苓,美籍华裔女作家,1925年生于武汉,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家人到台湾生活。1964年前往美国,任教于爱荷华大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 该刊的小说栏目里,还刊登有她的新作《死亡的幽会》。小说写的是,一位华裔贵妇在芝加哥因与出轨丈夫闹离婚而患上忧郁症,被她的家庭医生说服参加了一次海上旅游。旅途中,她被一位女游客的生死经历所感动或感化,最终被治愈。小说结尾很励志,我手抄了下来: 我决定找份工作。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再后来,是2024年11月1日,在我关注的微信服务号《两块砖墨讯》上,看到《莫言:三生三世 百年华苓》的推文报道,得知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的作家聂华苓去世。据悉,聂华苓和丈夫安格尔自1967年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组织以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作家和诗人受邀参与这一项目,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丁玲、王蒙、莫言等50多位当代文坛佼佼者。 为此,莫言作诗纪之:“感情用事总能成事,心血来潮诗文如潮。”还有《收获》杂志公众号的推文题目——《纪念|聂华苓:“猎狗闻得出骨头,我们闻得出才华”》。我在手机上一刷到,立马截图,然后选择其中的佳句妙语,转抄到手抄本里,或抄到相关书籍及文章的空白处。 也因此,今年春节前后,在电商平台和店家相继发放优惠券的助力下,我网购纸质图书的热情空前高涨,订单数多达110本,超过我上网二十年来购书量的总和。其中,聂华苓、莫言的作品及相关书籍就有12本。如今,看着眼前这批经过我精心挑选、分类排列的“宝贝”,我自感“丰衣足食”、香气满屋、美妙无比。 忽然觉得,“抄书”这习惯,仿佛,好像,大概,应该,可以离我远去了吧。 然而,当拿起这本新购的聂华苓著的《三生影像》增补本,翻到第390页,看到“美丽的眼睛”,我又情不自禁地转回电脑桌旁,找到上述那个“B号”手抄本的一页空白处,随手抓起笔抄写以下文字: 丁玲在我家见到美国诗人墨文。 她两眼盯着诗人说:多美的眼睛啊! 因为我正看着你。墨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