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茶香氤氲,文学之音在红水河畔回响
作者:韦 攀    来源:来宾网-来宾日报    时间:2025-06-18

受文友俞石勇、蒙曲两位老师盛情邀约,端午前夕便约定:择一良日到俞府品茗论文。今日下午两点,我如约前往俞老师家。

俞老师家位于红水河畔,小区环境清雅,绿意盎然。按着门牌号寻去,俞老师早已在门口笑迎。步入茶室,蒙老师正娴熟地侍弄着茶具,沸水注入,茶叶翻腾舒展,清雅的茶香已悄然弥漫开来。茶桌上,茶叶、茶具早已摆好,水果、花生、糕点之类的美食一应俱全。

“来来来,坐下来。我刚想给你打电话呢!”蒙老师招呼着,递过一杯热茶,“端午前就说好,我们来老俞这儿喝喝茶,好好聊聊文学。”一阵寒暄之后,文学的话题便在平静自然的氛围中展开。

茶色金黄透亮,轻轻一呡,温热的茶汤暖入心胸。俞老师笑容满面,问我:“攀副,近期读了你在公众号发表的作品,作品质量不错哦!而且公众号也小有名气了,不妨聊聊心得?”我连忙摆手:“心得实在谈不上,不过是写一些豆腐块式的短文,表达一些粗浅的感悟体会而已。”谈及阅读,我从前偏爱阅读古典、哲学方面的书籍,现代文学涉猎极少。真要说我走上写作这条路,还得感谢蒙老师的悉心指引。

“阅读是主要的,”蒙老师轻啜一口茶,面色红润,“你这两年阅读量够大,季羡林、余秋雨、汪曾祺、林清玄、周国平、迟子建这些名家的作品读了不少。图书馆的文学期刊也没少读,这种阅读习惯是非常好的。”他接着说:“重要的是坚持!你坚持记录生活随笔的习惯,极好。”

俞老师也分享了近期阅读感悟,说到语言表达的困扰,竟与我的感受不谋而合。“是啊,”我深有同感,“如何将生活素材通过精准凝练的文字表达在纸上,让文字既通顺又有韵味,这确实比较难!”

听了我们的话,蒙老师略微思索,放下茶杯,深沉地说道:“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平日阅读、积累、练笔不足所致,急不得。多读经典作品,琢磨他们如何用字如金;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生活的素材,还要笔耕不辍,多写多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品写完之后不急于求成,要多改,像匠人打磨器物一样反复抛光,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一句话,作品是写出来的,好作品是改出来的。我们写作最终是为了内心的充盈,是记录生活的痕迹,如果还能给人一些启迪和影响,那就更有价值了。”他话语不多,却道出了写作的初心真意。随后,他还就拓展题材、优化文章结构方面的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寥寥数语,却如清泉浸润心灵,令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茶香袅袅,在愉悦的氛围里,我们三人一边品茶,一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不知不觉间,窗外日影西斜。俞老师将一篇手稿递给我:“这是我新近写的散文,攀副抽空帮忙斧正,多提意见。”我双手接过文稿:“意见不敢提,我们大家共同进步最好!”

时光匆匆,转眼间已是下午五点。虽意犹未尽,我却不得不告辞而去。起身离去之际,我信步走到窗边。夕阳的余晖下,红水河碧波荡漾,岸边绿树葱茏,远处楼宇参天,眼前的景色犹如一幅水彩画卷。方才,茶室里的暖意、茶香以及关于文学的妙语,仿佛也融入了这宁静的画卷之中,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编辑: 刘新勇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与“民生答案...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广西“清廉传家 廉润八桂”主题示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