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酸嘢历史悠久,最早发明于秦末,见证了广西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广西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广西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卖酸嘢的小摊,这不仅是一种商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红糟酸是武宣特色美食之一,特别是红糟姜酸,最受欢迎。红糟姜酸的口味层次分明,宛如舌尖绽放的烟花。入口先是姜的辛辣裹挟着红糟的酸香,冲击力十足却不呛喉;随之而来的是糯米酒的醇厚回甘与红糖的清甜,在唇齿间化开温柔;末了,红曲米发酵的微醺酒香从舌根漫上鼻腔,余韵悠长。在武宣,红糟姜酸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印记。这道传承百年的风味,既是家庭主妇的拿手绝活,也是市集小摊的人气担当,承载着武宣人对传统饮食的坚守与智慧。入乡随俗,渐渐我也习惯了这边的红糟姜酸味道。 但能让我记忆犹新的仍然是小时候哑奶姜酸的味道。那是一种镌刻在灵魂里的独特滋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话:“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念,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任岁月流逝,也无法忘怀。”我的老家在金秀七建一个小村里,七建有一位卖酸的哑巴老人,大家都叫她哑奶。哑奶身材有些佝偻,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的脸庞布满了皱纹,犹如大瑶山的沟壑,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生活的故事。皮肤因常年的劳作而变得黝黑粗糙,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却泛着健康的光泽。她的头发大多已经花白,有些稀疏,却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黑色的发带束在脑后。她的眼睛不大,却格外明亮,眼神中透着慈祥与温和,仿佛藏着大瑶山的深邃与宁静。哑奶常年穿着一身传统的壮族服饰,上身是一件黑色的对襟上衣,下身搭配着一条黑色的阔腿裤,裤脚微微卷起,露出她那穿着黑色布鞋的双脚。她的腰间,总是系着一条黑色的围裙,围裙前面有一个大口袋,那是用来装零钱的。哑奶的酸摊是用一个箩筐上面盖着一个簸箕,簸箕上用土瓦罐装着各种各样的酸:萝卜酸、莴笋酸、姜酸,价格从2分到5分,再到1角、2角不等。 小时候,新街是我们最爱闲逛的地方。街道虽不宽阔,却满是生活的烟火气。当晨光在街头泛着旧日的光泽时,街角的铁匠铺传来清脆的叮当声,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惊起几只觅食的麻雀。卖猪肉的案板上还沾着血迹,屠夫用草绳捆着排骨,卖干货的阿婆把腐竹、木耳摆得整整齐齐,竹筛里的虾米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街面飘起各种美食香味。炸油粑的铁锅支在街边,金黄的糯米粉团在热油里翻涌,老板娘包着蓝布头巾,用竹筷精准地夹起油粑控油。隔壁的豆腐摊飘着豆香,木桶里的嫩豆腐颤巍巍像云朵,大娘用竹片划成方块,装进顾客递来的搪瓷缸。每次路过哑奶的摊位,那股酸酸辣辣、清新又刺激的味道,总能瞬间抓住我的鼻子,脚步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买两串姜酸解馋。哑奶总是坐在那里,笑容温和,虽不能言语,却会用亲切的眼神和手势招呼每一位顾客。她的姜酸特别好吃,销量最好。哑奶的姜酸,选材极为讲究。她只用本地新鲜的嫩姜,每一块姜都被她仔细洗净、晾干,然后放入精心调配的腌料中。那腌料仿佛有神奇的魔力,是哑奶多年来摸索出的独家秘方。醋的酸、糖的甜、辣椒的辣,完美融合,浸润着每一寸姜肉。 当一块姜酸入口,先是那股清爽的酸味瞬间在舌尖上绽放,刺激着味蕾,让人精神一振。紧接着,微微的辣味慢慢散开,为这股酸味增添了几分热烈。而在这酸与辣之后,姜的本味逐渐凸显,带着淡淡的辛香,醇厚悠长。每一口都是丰富的味觉层次,酸得过瘾,辣得畅快,回味无穷。那些年,放学后总会迫不及待地跑到哑奶的摊位前,花上两毛钱,买上几串姜酸。和小伙伴们一边走一边吃,一路上欢声笑语,姜酸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成了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味道回忆,也是我们最为怀念的家乡美食。 后来,我离开了老家到外地上学,去过很多地方,尝过各式各样的美食,可再也没有一种味道能像哑奶的姜酸那样,让我魂牵梦绕。偶尔想起,口中似乎还能泛起那熟悉的酸与辣,心中涌起的,是对故乡、对童年、对哑奶深深的怀念。那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温暖时光,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