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青山变“金山” 绿产拓新路 来宾中考成绩7月12日9时起可查 “政校企”联动架起青春“就业桥” 心理辅导进社区 学会巧解“矛盾结” 江西师生跨越千里到象州进行“文化探亲”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诚信之星”兰培文: 千年壮锦织就诚信经纬 向新 向智 向强
 
 
拔花生
作者:蒙 夏    来源:来宾网-盘古副刊    时间:2025-08-27

我在院子里种了几厘地的花生,不到一个钟头,就收拔完毕了。

下午五点,暴晒了大半天的花生,藤枯壳干,轻轻拍打,泥土便索索掉落,花生壳好像刚净过面一样,露出干净可爱的小脸。抱到水泥地上集中堆放,一股久违却十分熟悉的味道钻入鼻孔……

记忆的闸门被这熟悉的味道猛然冲开,那些被时光封存的画面鲜活地涌了上来。

田地包干到户头十年,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有花生,少则几亩,多达十几亩。花生收获的季节,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

那会儿天刚放亮,左邻右舍便传来父母催促孩子起床出工拔花生的声音。田间地头全是来回穿梭的身影。东家婶子和西家阿婆在地头边拔花生边拉家常,笑声顺着风飘出老远;半大的孩子们不爱听大人唠叨,蹲在地里比赛谁拔得快,拔累了就抓起一把还带泥的花生,在衣角蹭一蹭就往嘴里塞,脆生生的甜汁混着泥土香在舌尖散开,惹得大人在一旁笑骂“馋嘴猴”。田野上不时传来“嘿哟”的使劲声,是哪家汉子正弯腰把成排的花生藤归拢,汗水顺着黝黑的脊梁往下淌……

我们家只有几分花生地在那个叫“排桥”的地方,一个上午就可以搞定。其余的花生地主要集中在三公里外的山坳里。

凌晨五点,母亲就起来烧火煮粥,父亲则收拾农具。我和妹妹、弟弟被母亲的呼唤声叫醒,手里还攥着没做完的梦。

出门时,天边还有一颗星星在闪烁,父亲驾着牛车,车板上铺些干草,我们三个揉着惺忪的睡眼坐在上面,睫毛上还挂着困意。母亲用竹箕挑着装有玉米粥的两个大瓦盆跟在牛车后,扁担在肩头发出节奏感很美的“咯吱”声。

到了地头,父亲把牛拴牢,就和母亲弯腰拔花生。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抓住花生的藤用力一拽,带着湿泥的花生串就“噗”地跳出地面。拔好的花生藤被我们一丛丛摆得整整齐齐,在地里接受太阳最后的暴晒,叶片慢慢蜷曲,泥土在热风里变干、脱落。

正午日头毒辣得像要燃烧起来,空气里飘着泥土被晒热的焦味,父母就催促我们躲到地头那棵苦楝树下吃粥。我们吃饱粥,再把圆形筲箕盖在瓦盆上,铺上一层花生藤防晒。树影斑驳地落在身上,微风轻扫,凉快不少。父亲头戴斗笠,不停地用衣袖擦拭额头上的汗水,斗笠和头部接触的部分几乎被汗水浸透了。母亲也戴斗笠,但她的头发比较厚,汗水多往脸上流,然后集中到下巴。母亲就不断地把右手食指弯成“7”字形擦刮下巴上的汗水,随手甩出的水珠子掉在花生藤上,瞬间就没了影。

太阳靠近山尖时,肚子又饿得咕咕叫。被太阳晒了大半天的玉米粥,飘出来一股淡淡的馊味。我们和父母一起围着瓦盆,用粗瓷碗盛粥,就着母亲腌制的芋檬酸拌生擂的辣椒吃,稀里呼噜喝得有滋有味。

月亮悄悄挂上树梢。父亲把晒得半干的花生藤装上牛车,老牛识途,不用扬鞭自会回家。路面坑坑洼洼,牛车“咿咿呀呀”地晃,父亲牵着牛绳走在旁边,哼起贵港音调的壮族山歌,调子悠悠的,像月光一样温柔。他从不打骂老牛,走慢了就拍拍牛背说“慢点走,不急”,老牛似懂非懂地甩甩尾巴。我们和母亲跟在牛车后面,听着父亲的山歌和牛车的轻响,月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路上往家走的牛车,远不止我们家的,前前后后多得像车队。月光朦胧,看得不远,只听见呵斥牛的声音在夜空中飘荡。

那时村里的房子都是泥瓦房,堂屋、厢房,甚至小小的阁楼,不仅要住人,更要堆放刚收的稻谷、玉米、黄豆。晒干的花生藤被堆在偏屋或阁楼上,带着泥土芬芳的带壳花生则装进编织袋,堆放在堂屋、厢房里。入夜,我们就枕着这浓郁而温暖的“花生味”沉入梦乡。这味道,悄然沁入儿时的每一个夏夜。

这么多花生,除了留出一部分榨油吃,其余的全部卖掉换钱,用作孩子的学费,购买地里用的化肥……

如今家家户户建起了亮堂的小楼,空间阔绰,再也不用担心粮食无处堆放。可是,种花生的人家却越来越少,只在零星的地块上看到一点踪影。

夜里,窗外是空调的轻响,再也闻不到那种混着泥土、阳光和藤叶的特殊味道。

我蹲在院子里,把晒了一地的花生扫成堆。花生的香味在暑气中弥漫开来,和记忆里堂屋的味道慢慢重合。

今晚,我将再次枕着这花生的芬芳入眠,做一场泥土与根悠远而温暖的梦。

 
 
编辑: 王瑶
 
 
 
 
 
烽火大湾·天马运输行的红色密码
构筑大交通 推动大发展
2025广西帆船城市联赛(Hobi...
凝智聚力走好开放“妙手棋”
全区重点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治工作视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