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天然在发热门诊核酸筛查处服务。(莫洋霄 摄)
“穿上这身衣服,我就是一名白衣天使。”覃天然是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95后”护士,也是服务在疫情一线的专业医疗志愿者。她说,作为医护人员,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不能缺席。
1月26日,得知疫情防控一线需要专业医疗志愿者,覃天然主动向医院领导提交“请战书”。次日下午,她如愿以偿,被分派到高速公路来宾北防疫检测点协助检测工作。
检测点四面透风,覃天然每天在寒风中完成工作,手脚都冻僵了。不过,这并未把她吓退。随着疫情发展,来宾先后有11名患者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医院陆续收治确诊病人。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覃天然主动请缨到隔离病房开展护理服务,遗憾的是报名未成功。随后,她被安排到发热门诊核酸筛查处工作,与另外3名同事24小时轮流值班,6个小时换班一次。
覃天然说,这项工作风险较高,日常接触患者多,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为此,每次进入采集室前,她都会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先洗手消毒,再穿戴医用口罩、帽子、鞋套、工作服、内层手套、护目镜、一次性帽子……整套防护装备穿戴完毕需耗时约半个小时,出采集室更为严格,花费时间更久。
为节省防护装备,在采集室的6个小时里,覃天然强忍着不喝水,尽量少上厕所。
“刚开始那几天,我都不敢用力喘气,因为护目镜上的雾气会增多,影响工作。”覃天然说,工作时,如果护目镜有雾气,她会低下头,或用眼角看,小心翼翼地用棉签在发热病人的鼻子、咽喉处采集咽拭子标本。采集的人数多,工作量也大,长时间穿戴防护设备,覃天然的脸留下深深的勒痕,直到第二天才消退。尽管如此,连续服务10多天的她无怨无悔。
“我现在住在酒店里,避免与家人接触。”覃天然说,她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状态,会坚持服务到疫情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