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有记载,象州自古就是中国生产名茶的地方。而象州茶叶又以妙皇古琶茶为佳。民间有句歌谣“古朴出美女,古琶出好茶”,说的就是古琶茶。
古琶茶发源于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委古琶村天盖山一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盛兴、没落,而今,乘借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的东风,古琶茶正一步步走向复兴。近日,记者走进思高村茶叶种植基地,一探古琶茶的“前世今生”和一片片茶叶背后的脱贫致富梦。
引进茶厂刺激茶产业发展
一行行茶树整齐排列,漫山遍野;一片片嫩芽傲立枝头,青翠欲滴……站在思高村古琶茶种植基地前,入眼处满是绿色,郁郁葱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五六名工人,正远远近近地在茶地里采茶。
追溯古琶茶的历史,当地村民早在明朝初期开始种植,用手工炒干成茶,以其味甘形美色鲜而驰名。明朝末年,靖江王朱氏皇族定居于象州纳禄之时,把象州茶作为日常饮用,后来又因清朝时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而名声大噪,供不应求。
而多年来,因制茶技术落后、缺乏专业管护、产量低等原因,虽说销路不愁,但如何依托思高村自然资源优势和种植茶叶历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茶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妙皇乡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8年年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来自桂平的客商陈诚,在思高村建立了新茶厂,成立了天宝古琶茶有限公司。
“我当时就是冲着古琶茶的名气来的。”陈诚采下几片茶芽丢到嘴里,边嚼边爽朗地讲述他到象州考察古琶茶的故事。
“从象州返回时,我顺手摘了一把茶芽放在车里。晒了一阵之后发现茶香浓郁,我就试着放到矿泉水瓶里用冷水泡,泡了3天,喝着仍然还有茶香,回甘味甜,给我印象太深了。”就这样一泡一喝一回味,让他下定决心在象州投资古琶茶产业。
不久,陈诚带来了新的设备和技术,建起了茶厂。“思高村的资源条件好,一定要用好发展好古琶茶!”
茶产业的加快发展,也带动了部分群众收入的增加。目前,思高村有40多户贫困户种植茶叶,每户年均增收6000元,还有不少贫困户到茶园摘茶,拓宽收入渠道。“一年有8个多月可以打工摘茶,每天可以摘10到20斤。”受疫情影响,思高村委廷村的韦大姐没有外出打工,目前在种植基地采摘茶叶。她说,摘一斤茶叶5块钱,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有50-100块钱的收入。
让古茶树焕发新生机
“走,带你们去看古茶树。”在陈诚和村委主任覃祖珍的带领下,我们进村寻觅古茶树的“芳踪”。
在村里一间房屋前,一棵百年树龄的古茶树在余晖下生机盎然,顶上的茶芽肥硕饱满透着紫色的光芒,枝上满缀着一颗颗拇指大的茶树果。再看其根部,健硕而粗壮,仿佛诉说着漫长而顽强的生命力。“古琶茶又以紫芽为上品,茶树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陈诚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思高村茶叶基地有40亩移栽的紫芽茶,村委计划让古茶树得到更好的保护,让古树“重发新枝”。
今年5月,象州古琶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生态优势品牌。前世曾作为清朝贡品进献皇宫,今生则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前世与今生之间,是象州人、思高人孜孜以求的产业发展。
今年,思高村制定了“盘活壮大古琶茶品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方案,在引进制茶企业共同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村委将10万元资金投入到茶厂生产经营中,目前已获分红3万元。
思高村委入股茶厂,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古琶茶种植基地重新焕发了生机。据悉,该村下一步计划继续筹措资金投资茶厂经营。同时,从扩大茶树种植面积、严抓茶叶品质着手,计划借助扶贫超市、电商平台等多渠道扩大销路,不断提高集体经济收入。
5月22日,在象州县举办的首个“国际茶日”之话“茶扶贫”志愿宣讲宣传活动上,思高村第一书记陈晓丹携带古琶茶在活动上做了专门推介。陈晓丹告诉记者,“我们打算把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扶贫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条,丰富古琶茶文化内涵,达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目的。”
如今,在思高村委屯村,一把巨大的“古琶茶”茶壶立在茂林修竹、溪水潺潺的河道边,成为一道风景线。思高村争取到文体、扶贫、民政、移民等有关部门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其中一项将完成屯村河道改造,打造以茶为主题的,集休闲、观光、洗衣等为一体的水利渠道,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古琶茶叶正引领思高村人走上充满活力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