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下,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然而,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农产品遭遇“卖难”或“贱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研究课题。现以象州县为例,研究推进产业扶贫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产业扶贫的背景及意义
(一)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长久之策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现在,脱贫攻坚工作到了最后的关头,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关键和基础举措是要发展好产业,没有产业,没有经济上的稳定后续来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贫增收,产业是基础支撑。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因此,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把产业做好,确保产得出、产得好,卖得出、卖得好,让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
(二)产业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素
脱贫要长效,长效在产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党中央布局的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工程中,产业扶贫是排在第一位的工程。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是发展扶贫,而发展扶贫的核心是发展产业。只有抓好产业扶贫,脱贫攻坚才有保障,才能让乡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从而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依然在“五个振兴”中排第一位。只有抓好了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关键,美丽乡村才有经济支撑,群众生活富裕才有保障。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依靠发展产业来推动群众增收、生活富裕。因此,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条件。
二、象州县推进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象州县按照“稳粮、保桑、强果、优畜、扩蔗”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象州县贫困户共有11616户42759人,其中2020年未脱贫户669户1817人,贫困发生率由“十三五”初期的10.3%降到了0.55%,3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该县立足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象州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双高”糖料蔗生产基地县,被誉为“桂中粮仓”“沙糖桔之乡”。通过多年努力,象州县逐步形成了大米、甘蔗、柑桔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县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粮食种植面积45.02万亩,产量15.57万吨。糖料蔗种植面积15.29万亩,进厂原料蔗75.37万吨,建成11.66万亩“双高”基地。水果种植面积36万亩,总产量41.1万吨。
(二)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象州狠抓水稻、甘蔗、柑桔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奖补和农业技术培训,先后组织水果、农机等技术培训98期次,受训群众8000余人次。目前,象州红米、象州沙糖桔、象州古琶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
(四)特色产业不断兴起。目前,象州县贫困户发展“5+2”特色产业9856户,特色产业覆盖率为97.05%,33个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均达97.05%,33个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基地全覆盖,培育115名致富带头人,带动1866户增收,461户脱贫。
(五)展销对接力度不断加大。象州县组织20多家企业参加“三月三”电商节、桂交会等会展活动,共举办了四届沙糖桔节,进一步推介特色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该县还与阿里巴巴签定《象州县电子商务发展项目合作协议》。
三、象州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象州县水稻、甘蔗、柑桔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缺劳力。从当前形势来看,贫困群众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输出来增加收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提质都非常难。
(二)缺技术。象州县虽然有一批农业技术人员,但是该县没有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较少,特别是在沙糖桔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更少。
(三)缺资金。目前,象州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产业奖补”制度及小额信贷、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以种植水果为例,每户每年种植5亩,只能扶持4000元,而5亩的管护周期3年,开支还是较大的,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缺企业。象州县的水果产业有了一定规模,全县有选果厂65家,但却没有一家水果加工企业,只能等水果商贩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收入也跟着减少。
(五)缺防范。2019年,象州县沙糖桔滞销,因为水果品种单一,且过去几年种植的沙糖桔逐渐进入丰产期,集中上市导致了价格波动,加剧了市场风险,群众几乎没有防范市场风险的意识,更没有防范风险的能力。
四、关于象州县产业扶贫的思考
目前,制约象州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以及市场风险。要打破这些因素制约,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龙头企业与村民的合作社、农村致富能人的联合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二)加强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员常驻象州县,对各个乡镇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三)加大金融扶贫。象州县11个乡镇组织1156户贫困户实施2020年产业扶贫以奖代补项目,政府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鼓励贫困群众克服惧贷心理,积极申请小额信贷,充分利用贷款发展产业。
(四)引导龙头企业。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相应建设加工企业,同时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农产品“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五)开展产销对接。2019年,象州沙糖桔价格低、卖不出去,表面上是区域农产品过剩导致农民议价能力低,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大量同质化沙糖桔集中上市与该县仓储、物流、市场网络的不完善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和风险防范上,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拓展市场渠道上投入更多力量。首先,组织象州县农业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博览会、会展等活动,举办扶贫专场,促进产销对接,带动品牌提升。其次,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探索“互联网+产业+扶贫”的模式,落实产业扶贫,用单品、用数据、用平台走出一条产业互联网扶贫道路。最后,运用大数据科学分析信息,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预警,引入农业保险机制、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可能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