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雷山村通过发展产业及出租公共场所、门面等,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0余万元。”6月8日,迁江镇雷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开社说。雷山村更美了、更富裕了,成为兴宾区通过发展产业及盘活资产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的一个典型。
“产业是农村长远发展之基,是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有了产业支撑,才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兴宾区委书记周灵说。近年来,兴宾区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强化顶层设计,依托自身资源,大力发展甘蔗、水果、蔬菜、桑蚕、肉牛、家禽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盛夏,又到了小龙虾收获的时节,6月4日,笔者在五山镇马则村1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看到工人正在忙碌地捕捞小龙虾。看着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大家脸上乐开了花。
“今年3月以来,养殖基地的小龙虾陆续上市,截至6月9日,约有2.2万公斤小龙虾上市,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52元计算,产值约115万元。今年,养殖基地将为马则村带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0.8万元。”马则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祖奋说。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带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兴宾区按照市委“聚力产业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提振发展信心”工作思路,强化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实施,高位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工作。经过探索尝试,走出一条将产业扶贫与村级集体经济挂钩关联的“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径。
树立标杆,带动发展。兴宾区重点开展产村融合发展示范村、示范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示范户创建活动。通过层层筛选,确定五山镇马则村等7个行政村作为2019年产村融合发展示范村第一批创建单位,兴宾区宏旺种养专业合作社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合作社第一批创建单位。
经过一年的发展,马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马则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2万元,村里全部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建有村委综合楼1栋、文化娱乐室2栋、文化综合楼1栋、灯光篮球场2个、戏台4个……”黄祖奋说。
去年,兴宾区在推进产村融合发展中,落实产业奖补3965万元,“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4.54%。整合扶持资金610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4万元以上,收入超20万元的示范村有10个。
在凤凰镇新安村,“同心圆”蛋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项目一期投资140万元,全自动化厂房已竣工,有2万只蛋鸡顺利入住鸡舍,每天产蛋1.6万多枚,利润的70%作为兴宾14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兴宾区“同心圆”蛋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是统筹自治区少数民族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建设的飞地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基地项目,采用“龙头企业+政府平台公司+村集体合作社+飞地经济”模式,由政府平台公司来宾兴宾农投公司负责经营、提供养殖技术服务。
良江镇根据辣椒项目“短、平、快”特点,结合土地平坦等资源优势,将辣椒作为脱贫攻坚的又一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镇种植辣椒近1.9万亩,辣椒总产量将达3.3万余吨。全镇发展辣椒种植农户1600余户共6600余人,已有764户贫困户通过发展辣椒等产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兴宾区产村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索,串起了产业、村集体、贫困户的一条线,开展多元发展探索,使扶贫产业点面开花。“产村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强村”,进而“富民”,是对一些村屯产业扶贫“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升级,防止贫困户滋生“等靠要”思想,避免政策养懒汉,激发贫困户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发展中,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