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等具体要求。 新规发布后,我市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对课程安排进行了全面调整。连日来,记者走访城区各学校,见证了一场场充满欢声笑语的体育教学创新实践。 来宾市滨江小学构建了“年级体育大课+学科融合课”双轨体系。如四年级在进行语文课文《陀螺》教学中,语文教师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并动手制作陀螺,随后由体育教师组织陀螺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种‘学科老师主导+体育教师辅助’的融合模式,让语文课从教室延伸到操场,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体能锻炼的双重目标。”该校副校长覃华荣介绍,“年级大课”是指同一年级的多个班级集中进行系统性体育训练,以体育老师为主、班主任为辅,重点开展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兴奋不已。“每天都有体育课,我觉得非常开心。锻炼让身体变得更健康,我喜欢上球类课,比如踢足球、打篮球。”该校学生覃映溪兴奋地说道。 来宾市第六中学则严格按照新规“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的要求,及时调整课表,采用“错峰排课+动态调整”的策略,将体育课和文化课间隔安排,避免学生连续高强度的学习。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体育教师紧缺。”来宾六中副校长何春玲说,“教师跨年级授课现象普遍,有时候会出现部分老师在同一节课同时承担两个班教学任务的情况,这无形中给老师带来很大压力。” 为应对师资紧缺问题,该校体育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课时增加,意味着课程内容也需要扩充。”体育教师余薇表示,开学以来,体育组积极引入飞盘、体能操、跳绳等新兴项目,尽量丰富课程内容。 除此之外,来宾市祥和小学结合金秀瑶族长鼓文化编排大课间活动,通过“多班联上”的方式解决场地不足问题,并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体育课。 “我们将瑶族文化特色融入体育活动中,编排‘瑶族长鼓舞操’,并将原本分散的小体育课合并为40分钟的大课,多个班级可以同时在操场开展活动。”市祥和小学总务处主任张颖介绍,该校还组织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法培训,使更多教师具备基础体育教学能力,可兼任体育课。这种“小体育课变大体育课”的创新实践,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涵。 从学科融合到错峰排课,从民族文化传承到师资跨界培训,我市各中小学校正以具体实践破解体育教育难题。这一变革,不仅让体育课回归本质,更在学科交叉中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为构建“健康中国”注入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