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来宾市深入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以“一站一室一窗”服务矩阵、“涉退役军人巡回办案点”、“退役军人集结号法律服务志愿服务队”为核心载体,在全区率先探索构建“情感共情+部门联动+专业赋能”的多元化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体系,将权益保障触角延伸至退役老兵“家门口”,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来宾经验”。 “老兵调解室”:以情为桥,筑牢基层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 “战友之间说话更掏心窝子。”象州县寺村镇“老兵调解室”调解员李少菊的这句工作心得,精准道出了“老兵调解室”的核心优势——由退役军人组成的调解队伍,凭借“懂军情、知兵心”的特质,将情、理、法巧妙融入矛盾化解全过程。 目前,来宾市已在市、县、乡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成77个“老兵调解室”,实现市、县、乡全覆盖,同步设立了889个标准化法律咨询窗口和党员先锋岗,构建起“站点到乡、窗口到村、服务到家”的便捷网络。乡镇、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化身矛盾排查的“前哨”,常态化开展隐患摸排工作,直接受理矛盾纠纷化解申请,定期组织法治宣传教育;针对高龄、重病、伤残等特殊群体,“老兵调解室”特别开通“上门调解”“绿色通道”,让服务更有温度。 今年以来,该平台累计就地化解邻里纠纷、权益争议等矛盾40余起,其调解的亲和力与实效性,赢得退役军人群体的广泛认可。 “巡回办案点”:以“1+N”联动,破解跨部门协同“多头跑”难题 “以前退役军人要解决劳务纠纷,得跑遍法院、人社等多个部门,现在到我们巡回办案点,就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象州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曾思玉表示,这一创新举措让退役军人“少跑腿、快办事”,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服务直达”。 据了解,为破解退役军人维权“多头跑、反复跑”的困局,来宾市于2022年在全区率先设立“涉退役军人矛盾纠纷巡回办案点”,打造融合退役军人事务、法院、司法、信访、人社等多部门力量的“1+N”纠纷化解驿站。通过“一案一台账”动态管理机制,该平台既能处理家事、邻里、小额债务等常见纠纷,又能为涉军特殊矛盾开通“优先受理、优先调处”通道,让维权更高效。 象州县困难退役军人韦某需办理已故弟弟存款遗产的公证手续时,通过“绿色通道”实现司法局当日办结,并免除全部公证费,该案入选全国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典型案例;金秀瑶族自治县退役军人欧某因交通事故致贫后,多部门联合打出“免费诉讼代理+司法救助+诉讼费减免”组合拳,有效纾解其生活困境。 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24个涉退役军人巡回办案点,配备79名驻点调解员,累计接受、解答老兵咨询300余人次,参与案件调处104件,成功化解78件(其中在巡回办案点调解58件、司法力量下沉基层调解20件),整体化解率超70%。 “法律服务志愿队”:以专业力下沉,打造“零距离”移动服务窗口 今年4月,来宾市再推创新举措,在全区率先组建起市、县两级共7支“退役军人集结号法律服务志愿服务队”,吸纳专职律师、公职律师及法律工作者36人,同时配套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流程规范,确保服务“有章可循、有质可保”。 志愿服务队创新“坐诊+下沉”双轨服务模式:一方面在服务大厅设立“法律服务接待日”,提前公布年度服务计划,方便老兵按需对接;另一方面每季度选取退役军人较为集中的乡镇开展“法律服务下基层”活动,通过“现场咨询+专题讲座+案例解读”的形式提供精准服务。服务队组建4个多月来,已在兴宾区、合山市等地开展集中服务活动3场次,为老兵提供法律咨询、文书代写等服务20余人次。 “以前咨询法律问题要往县城跑,现在到乡里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就能连线专业律师,行动不便还有干部上门!”忻城县退役军人蓝介能的真切感慨,是法律服务“下沉”带来便利与温暖的生动写照。 “退役军人权益保障,既要‘有保障’,更要‘暖人心’。”来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来宾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韦兰红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老兵调解室”“巡回办案点”的服务功能,扩大法律服务志愿队规模,吸纳更多退役军人法律人才加入,让这一多元化法律服务体系真正成为守护退役军人权益的“贴心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