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泻而下的东乡河左边是文笔宝塔所在地踏脚屯,右边是武宣至桂平的省道。

禄良村村民带领笔者寻找宝塔原址。

村子后面高凸的坡地即为文笔宝塔遗址。

东乡三里一带是桂中肥沃的粮仓。
在广西大瑶山南麓的百崖大峡谷正前方10公里处,原有一座武宣文笔宝塔,查阅《武宣县志》,确有记载。问起附近的老者,大多能描绘出高大雄伟的塔姿以及它留给后人的文化宝藏。特别是塔建成后周围东乡、三里一带英豪杰士频出,令人自豪更激人奋进,为世人津津乐道。如今,蔚为壮观的宝塔仅剩下一人高的荒凉塔基,四周被荒草掩盖。睹物思情,令人惋惜。那么,塔建于何时?因何因遭毁?为什么时过境迁还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追溯前源,砥砺前行的鞭策?
建塔之谜今难解
武宣文笔宝塔坐落于武宣东南隅,东乡镇莫岭与三里镇踏脚交界处,雄镇于东乡河三江坝水口。
据三里镇退休干部林德献回忆,宝塔建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由东乡有名的将军世家陈家、刘家、刁家倡议集资兴建。
人们不禁要问,建这个塔的原因是什么?
一种说法是镇水补财。民谚说道:“东乡三里吃白米,黄茆二塘扯牛肠”。说的是东乡三里这一带旱不干、水不涝,是桂中肥沃的粮仓,是聚宝盆地。但是来自北、东北、正东、南四条河流汇集成东乡江在三江坝迂回后,从高往低顺势直下。水为财运,毫无遮拦地直泻而出,有家财外流之意。建塔后,汹涌澎湃的流水呈戛然而止之势,对东乡秀丽的山水依依眷恋,欲去还回,高大的宝塔起到了镇水的作用。再说,东乡有马岭、马台、河马、马道、马岭排“五马”,建宝塔也有拦住这群放荡不羁的宝马不外奔逃之意。
时任武宣知县张鸣凤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宝塔:“万丈文峰凌北斗,千年砥柱锁中流”。用“万丈”来形容宝塔之高,一个“凌”字把文笔宝塔直逼北斗星,写出了宝塔巍峨的气势。中流砥柱迎着澎湃大浪,横锁苍龙显出傲然的英华。意思是指宝塔昂然屹立在急流中,暗隐坚强独立的一域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到支柱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是点缀山河风光,弥补风水的不足。从地势看,东乡是北高南低。建了宝塔来增加高度,弥补了东乡南部位置偏低的遗憾,增加了视线的高度。从东乡往武宣(旧县地址)看,文笔宝塔正在中轴线上;从处理山水的均衡来看,高耸的宝塔与双髻山、白面山、龙殿山、马岭、金龙山遥相呼应,可见先人当初建塔选址时,“精察地理,力补天工”,确保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和建筑的和谐统一。现在看来,不失为建筑学深谋远虑的大家典范。
第三种说法是倡导淳朴文明和谐的民风民俗。在县城南部,有一座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的文庙,前拥黔江水,背靠高立山;遥望文笔峰,稳坐五台丘。受此文风影响,习武出身的前辈在建宝塔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塔上,并取名为文笔宝塔。引导大家尊重教育师祖——孔子,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希望宝塔成为培育学风,教化子弟努力学习,多出文人学士,报效祖国的激励物。
第四种说法是建一座振兴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东乡以众多的庄园闻名于世,但是在建宝塔之前却没有一个广聚群贤,囊括武宣之最的建筑。文笔宝塔建成后,高九层,寓天数九。高十多丈,即30多米,相当于10层高的楼房。形是八角形,寓地卦八,暗示乡人上达天听,下临八方,象征着财源从四面八方涌来。这座远在十多公里外就能闯进眼帘的宝塔突兀挺拔,状若文笔,气势雄伟,与环绕四周的群山遥相呼应。文笔宝塔确实成了威震一方、远近闻名的武宣地标。
如今,时过境迁,宝塔无存。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那些风云人物和惊天事件都已像谜一样淹没在历史的风沙中……
秀塔神奇人文盛
当年的文笔宝塔成什么样?尽管时代久远,但笔者还是历尽周折多方印证了它的历史踪迹。
今年87岁的上李村村民林德平说:“当时从桂平紫荆山去武宣旧县要经过踏脚村,而不是像现在从三江坝过来。宝塔建好后有九层高,是武宣境内最高的一座塔。塔内支柱直径一尺五,根根均匀平直,整齐漂亮。塔身是筒体结构,每上一层就向内收1米左右,属于一种塔形结构。塔内楼层地板和楼梯全部是木质材料做成,塔顶用几百斤铜铸成金黄色的葫芦顶。”
宝塔门口是四四方方、两尺多厚的石线,有一丈多高。门头全部是石板,上面刻横匾。两边刻有对联,每个字有一尺多高。因年代久远,对联的内容已无人知晓。
村里90岁的老人林德才回忆,塔九层九楞,飞檐翘角,每层8个檐角每一层都挂有响铃,共64个,风一吹清脆的铃声远距十多里都能听到。太阳出来阳光照在塔上,清新反光,长年累月看不到一丝青苔,年年像新的一样。
塔体是砖木结构,墙体以每块12斤重的大青砖砌成。建塔所用的水磨青砖由专门的砖窑精制,每一块砖要求整齐、方正、厚重一致。青砖色泽呈蓝青色,棱角有致。塔身每层都伸有飞檐,暗示十二时辰周而复始,光照人间,开有八个窗口表示八面灵光。
砌完外墙后,人们在最底层镶刻了石板,刻上了建塔概况和地方名人的题文,以及乡人捐资建塔的具体金额。据老人讲,宝塔建在一个圆圆的坡地上。塔脚是个蛇地,塔像九折鞭把蛇压在地下。
宝塔建好后,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启迪下,乡人通览古今应科举,习武练功搏功名,从此人才辈出,文星武将耀眼于世。最突出的是,以文笔宝塔为中心,出现了一条将军链,自清代至民国东乡、三里就出了29名将军:其中东乡下禄库陈氏家族七代人出了陈步高等9名将军;金岗村刁氏家族出了刁经明等7名将军,2名蓝翎;下莲塘村五代人出了刘季三等8名将军;高达村太平天国开国功臣和杰出将领西王肖朝贵;太平天国正丞相曾水源,福隆村太平天国武进士覃贵福。三里灵湖村出了张梦骥、张开成2名将军。《武宣县志》载,民国时期武宣籍副师级以上军官总共15人,其中东乡、三里8人,占全县副师级以上军官的54%。
而今,围绕文笔宝塔,方圆十多公里涌现了一大批能文善武、可歌可泣的人物,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革命事件,建成了一大片傲立于世的文化旅游示范区,创立了一大拨享誉中外的文化品牌。
如文化旅游示范区,有东乡镇金葵花休闲示范区、“风沿柚”示范区、百崖大峡谷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双龙盛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合群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下莲塘村、“中国美丽田园”武宣葵花景观囊括其中。革命教育基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东乡莫村,洪秀全登极称天王;桂中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在东乡三多村建立,武宣成为桂中农民运动的中心和广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广西早期五个县委之一在东乡石崖村建立,潘业俊是来宾最早的县委书记。出现了几个文化繁荣片:中国楹联文化村灵湖清朝出了进士张梦骥,书香世家张氏“双虎”张耿辰、张炳辰,台村出了兄弟同科进士“双龙”陈仁、陈旭,霞山村出了“文魁”和“士林楷模”、仙城书院首任院长黄衮;达昊村出了“达富书院”,金榜村出了“奉计书院”,上武兰村的武兰书院;下莲塘出了中国楹联文化村。同时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红心柚、东乡米粉、红糟姜酸、三里鱼圆、金龙茶、牛心柿、黑皮果蔗、胭脂李、赖嫂酸菜、光仔酱菜。
人们为有此宝塔,为有此闻名全国的豪杰、物产引以为豪。
浩劫无情叹无存
文笔宝塔集建筑科学技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历史文化知识、传奇故事于一身,是珍贵难得的历史证物。
村民林德平清晰地记得宝塔遇到的浩劫:“那时土匪猖獗,打、砸、抢屡见不鲜。一次,土匪被追的无处可逃,就躲进宝塔,有枪打不着,抓又抓不着。混乱中不知谁喊了一声‘放火烧死他们!’火烧过后,原来漂亮的塔身漆黑一片。先前鹩哥在塔内繁殖产卵,被柴草一烧纷纷外逃,没来得及逃的鹩哥被烧跌下来,有人捡得几十只。”
大火过后,风吹雨打使宝塔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而破败不堪。加上没有安装避雷针,一场暴雨被雷电劈崩了两层。
说起宝塔被毁的情景,李村退休干部林德献仍历历在目:“塔楼崩后小孩把铃铛拆了绑在自家牛角上做响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拆宝塔运砖回县里建礼堂电
影院,一直拆到仅剩下第一层的塔基。塔基全部是条石做的,长2米,宽80公分,4米厚。两边的门框大到一个小孩都抢不过,后来被生产队连塔基一起拆来烧了几窑石灰,有十多万斤。”
宝塔历经了沧桑,至今已是荡然无存。以至于每当人们提起武宣文笔宝塔时,就会勾起无限的情思与眷恋,遗憾与怆然令人潸然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