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后,是做艾粑的好时光。春末初夏,日暖雨润,水气环绕,似乎所有的植物都能逐水而生,艾草当然也不例外。山坡,水边,田野,无不长得生机勃勃。
《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此草可义疾,久而弥善,故字仍义,而名“艾”。地域不同,艾的叫法也不一样,也有叫艾草、冰台、艾蒿、医草、灸草等。但不管叫什么,它都是人们喜爱的植物。况且它从两千多年的《诗经》里走出来,就变成了一种雅物,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诗经·王风·采葛》曾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着艾草,因为想念梦中的姑娘啊,一天不见,就像过了三年的时光。
对于艾,我们更多痴念的,是它的美味。“南有艾草,春发于野。往采撷之,熥于厨室。”采艾来做什么呢,做青团啊。我想,叫青团的缘故,应该是团子是青色的吧。袁枚在《随园食单》这样描述:“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当然,我们这儿不叫青团,叫做艾粑,直白明了,就是用艾做的糍粑。
艾粑的做法很是简单,采来艾草鲜嫩且壮实的部分,放入沙眼水中烫一下,捞起置于冷水中浸泡一个小时,把采叶中的苦涩之味去掉,然后捞起拧干,用刀剁碎,再与糥米面、白糖煮成的糖油一起揉成面团,再炒些芝麻、花生加少许白糖做馅,包好圆成团压扁,上下用新鲜柚子树叶垫盖,入笼蒸熟即成。
刚出笼的艾粑粑散发着艾的清香气,又有糥米的米香,仅是看着闻着,就让人垂涎三尺,更不要说吃到嘴里又糯又有艾的清香。当然,更重要的是艾叶芳香,性味苦、辛、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做艾粑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是春秋晋国公子重耳想用火烧的方法让介子推出来领赏,却不料生性耿直的他宁愿和母亲被火活活烧死,也不愿出来。故为了纪念他,才有了寒食节,才有了艾粑。事实上,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在这样的季节做艾粑粑,是应了季节的食材,大自然总是以特殊的方式让人类享受舌尖上的美味。不过食物附上了故事,就多了一份情感,多了一份寄托,多了一份虔诚。
记得小的时候家在农村,家徒四壁,一年中能入嘴的美味少之又少,更何况是在这个新谷未出,物之空乏的四月清明节。每逢这个时节,母亲总会采上最新鲜的艾叶,做上一大篮子的艾粑,在祭祀祖先的同时,喂养我们的胃,满足我们的舌。有人说,每一种食物当中,总有做食物的人的感情融入其中,我深以为然,不然为什么,母亲英年早逝后,我虽然吃过很多人做的艾粑粑,却再也吃不出母亲的味道。有些食物的味道,会跟随一个人逝去,而我们想念一个人时,也一样会想念她做的食物的味道。
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一个地域性的食物,它在特定的季节,勾起人们淡淡的乡愁,深深的怀念。如汪曾祺之家乡的炒米和鸭蛋,像蔡澜之香港美食,周作人之故乡的野菜。
艾粑里的乡愁,艾粑里的思念,岁岁年年,何曾断过?! |